Thursday, May 31, 2007

[轉錄]低成本做女人

一日,與德國回來的朋友索華在外灘茶座小聚,很自然聊起有關女人的話題,
她很感慨地對我說:『在臺灣,做女人成本太高。』

國內有些媒體總在報導怎麼樣才更有魅力?

要三圍,要穿漂亮的衣裳,要做皮膚護理,講究化妝技巧;
要怎麼樣修煉自己怎麼樣拴住男人的心,抓心還要抓胃,
這樣做女人豈不是成本太高呢?最後修煉得面目全非,與真實的自己背道而馳。

索華說:『在國外對魅力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發自內心的微笑。』

你走在街上迎面走來一個女人,她絕對不會板著臉,而會主動向你微笑示意,這微笑是發自內心的。

在國外,講究自然,與大自然親近,女人們喜歡栽花種草喝茶做女紅,這些被中國女人早就摒棄的東西,對她們來說卻是樂此不疲,因為有動手的樂趣;曬太陽,把自己曬成古銅色,誰最健康誰就最美麗,而不是比誰的皮膚最白。

索華給我講了她在德國朋友圈的一次小聚會,大家總是把自己在家烘焙好的點心,帶到其中一個朋友的後花園,大家坐在草地上曬太陽聊天,就覺得很好了。

幾乎是沒有成本的,收穫的卻是滿滿的快樂,她們利用的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東西,陽光、綠色和勞動。午後的陽光照下來,索華喝了一口茶,提到了低成本做女人,一個女人在這個世界中越是發自內心地生活,她的附加成本就越低,她就不會為別人過多地改變自己,這關鍵的是有底氣 ( 核心競爭力) 。

索華的話讓我沉思良久。

我認識一個女孩,每月化妝品上千元,每次不化妝不出門,為了減肥,每次只吃一小碗飯;另一個朋友,因為嫌自己胸部太平,不能讓先生滿意,花了上萬元偷偷去做了隆胸,結果手術不成功苦不堪言,面目憔悴。

我記得我看到她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無限的悲哀,一個女人怎麼樣才能做回自己呢?那就是有自由的眼神和心靈,不用受別人的控制。

跟索華提起,她輕歎了一口氣,她說:『她認識的一些國外的朋友好像沒有這種不自信,不管身材好不好,她們都敢穿不帶海綿的胸衣,因為身體是自己的,自己喜歡就行了啊!』

索華接著往下說:『好像她們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的事,不著急也不落後,從從容容,該生孩子就生孩子,很少有女人為了工作不想要小孩的。』

索華的話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女人都在忙工作,一幫職場女白領,絕對精英人物。

曾見過一位事業很成功的女人,別人都很羨莫,她卻嘆一口氣說:
『我現在很後悔,該戀愛的時候沒戀愛,我的青春流逝了;該結婚時沒結婚,等再想結婚時,卻找不到合適的,只能降低條件;該要孩子的時候沒要孩子,等到想要的時候,別人的孩子已大了,我怎麼也感覺 跟不上了。』

每個年齡都有那個年齡該做的事,不然,你的成本就太高了,代價太大了,只是不知你承不承受得起呢?

我對索華說:『妳就是低成本做女人的典範。』她不漂亮,卻極有味道。

我始終相信,一個女人是有磁場的,這種磁場來源於她自由的內心。

索華從不化妝,更談不上整形,她說一番整潔就好了,微笑是她最好的化妝品。
她懂得以內養外,大量吃水果青菜,便宜簡單清清淡淡,卻是極養顏的;她關注生命,談環保,衣服只穿純棉和麻,不貴卻都極有特點,鞋子只穿低跟,因為舒適美觀,雖然她個子不高;長長的直髮,留了很多年,不染不燙也不做造型,打理頭髮幾乎不花錢,只用一把好梳子就可以了;她從不上健身房,不追逐時尚,因為她始終堅持內心的方向,她每天堅持步行,曬曬太陽走走路就是極好的鍛煉了,不用任何成本並且環保。

她說:『外貌實際上是一個女人的夕陽產業,投資越大,收益就越小。』

26歲時,索華放棄了一份升遷的工作從容地要了孩子,她的身體恢復得很快,如今36歲,孩子也大了;她也從不討好她的老公,從不學什麼馴夫技巧,絕對地放養,老公卻很愛她,總誇她是個有特點的女人,不流俗。

她說:『好女人是創造氛圍的,她喜歡看書,誰規定主婦一定要填飽老公的胃呢?』

她赤足坐在客廳的地上看書,也帶動孩子,還要放上舒緩優美的鄉村音樂,一家人的氣氛就這麼形成了,沒費吹灰之力,孩子也形成了愛看書的習慣;她喜歡大自然,就帶上老公孩子一起玩。

她這個主婦當得雲淡風輕。

當我向她訴苦說女人帶孩子太累時,她笑笑說:『讓孩子圍著你轉啊!女人是可以製造氛圍的。』

她是家中的一個磁場,不改變自己,不取悅別人,卻照樣很滋潤,並且一家人生活極有質量。這是跟物質無關的,一個心靈自由的女人才能把家庭的生活拓展開來。

跟索華分手後,我還在想索華說的低成本做女人,真是妙極!

Friday, May 18, 2007

ENG Joke- Baptism

A father is in church with three of his young children, including his five year old daughter.

As was customary, he sat in the very front row so that the children could properly witness the service.
  • customary a. 習慣
During this particular service, the minister was performing the baptism of a tiny infant. The little five year old girl was taken by this, observing that he was saying something and pouring water over the infant's head.
  • was taken by 被吸引
With a quizzical look on her face, the little girl turned to her father and asked: "Daddy, why is he brainwashing that baby??"
  • quizzical a. 滑稽的

Monday, May 14, 2007

從英女王訪美談起 你不可不知的國際禮儀

中國時報 2007.05.14 
從英女王訪美談起 你不可不知的國際禮儀
陸以正

  王室的號召力果然不同凡響,上星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偕夫婿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到華府訪問,接受美國總統布希夫婦晚宴款待,所佔台灣電視與報紙新聞的分量,遠超過薩科奇當選法國總統的消息。但使我吃驚的,是國內年輕的編輯與記者們,對最基本的國際禮儀,怎麼如此缺乏常識。

  從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到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最後因接納原非英國屬地如莫三鼻克(Mozambique),而取消「英國」一字,只剩「國協」(The Commonwealth),在這個組織的五十三個會員國裏,一大半已不再擁戴英國君主,自己選它的總統。所以英國國王,不論是男是女,真正的權力極為有限。伊莉莎白每年國會開議時,在西敏士國會大廈的例行演說,實際是由總理大臣執筆,她只是照唸而已。

  英國王室雖只是裝飾品兼主要觀光景點,覲見時的禮儀卻絲毫馬虎不得。凡是女王的臣屬,男士須深深鞠躬,女性則須屈半膝(curtsey)。如非她的臣屬,男女都只要鞠躬就可以了。英國的規矩是女性在室內可以戴寬邊大帽,CNN有位女主播因此在白宮外面報導新聞時,也戴了一頂飾有花邊的大帽子,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鏡頭。

  國際禮儀雖不如外交禮儀要求那麼嚴格,實際仍出同源。首要原則就是,對女性或高階者應予尊重。相遇時,男性或低階者應先鞠躬,等候對方回應。如果高階者是男性,要等他先伸出手來,你才可以和他握手。如果他只頷首答禮,低階者就不必伸手出去,自討無趣了。

  高階者如為女性,她的回應可分為四種。其一是她只頷首示意;那時你千萬不可學阿扁那樣,把布希總統夫人因驚嚇而縮在胸前的右手,硬拉過來握住不放,等候譯員來表示你對她的崇敬。其二,她雖伸出手來,卻手背向上,意思是你可以親吻她的手;此時男士須俯身,到離女手一寸左右即停止,做出親手的模樣,但嘴唇不可真正接觸到她手背,免得吐沫弄髒了纖纖玉手。其三,她伸出來的手是垂直的,表示她願意紆尊降貴,你才可以去握她的手。

  第四種回應,是女方把臉湊過來,表示你可以親吻她的臉頰。台灣人初次遇到這種場面,常會不知所措。有經驗者則不慌不忙,先用右頰去貼女士的右頰,輕輕做出親吻的聲音。要注意那時你的嘴必須向左出聲,否則你的口水可能破壞了她花費幾小時的化妝。吻頰至少該左右各吻一次,通常是右、左、右共吻三次,據說會帶來好運(three times for good luck)。不要以為這種禮節只限於男女之間;在中東阿拉伯語國家,男人和男人為表示友好,見面也互相擁抱,先貼右臉,再貼左臉,但不作親吻狀,也不出聲音而已。

  布希總統夫婦招待英國女王與夫婿的白宮晚宴,最受台灣電視台青睞,重覆播放多次。不可思議的是所有電視台編輯與主播完全弄不清楚「白領結」(white tie)的含義。正如連勝文結婚時,喜帖註明請來賓穿「黑領結」(black tie),當時許多電視台譯作「大禮服」,錯得離譜。

  服裝是禮儀中的重要環節,國人在這方面的常識往往不足。「白領結」一詞所代表的是男士晚間穿的大禮服,用黑呢料裁製,上衣前胸只到腰部為止,因此亦稱cutaway,後背中分,垂到膝後,所以稱燕尾服(swallow-tail)。大禮服裏面最好穿兩角翹起的硬襯衫(stiff front shirt with wing collar),配法國式回褶袖口(French cuff),以袖扣(cufflinks)連接。襯衫外須穿漿硬的白背心(white waistcoat)。腳上穿黑絲襪與漆皮鞋(patent leather shoes)。這全套從頭到腳的服裝,要一一列舉實在夠麻煩,才以「白領結」為代表詞,並非只指領結的顏色而已。

  星期四晚,我在國家音樂廳聆聽張正傑、諸大明演奏布拉姆斯的兩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兩位教授所穿的全套「白領結」大禮服,可謂中規中矩,自然與他們久居國外,從著名音樂學院畢業後,又曾在世界各地表演有關。相對而言,台灣最少人瞭解的是「早禮服」(morning coat),因為除婚禮外沒有人穿,而所有婚禮廣場出租的早禮服,沒有一件符合標準。

  所謂早禮服,是在白天遇有國家大典時的穿著。以灰色呢料縫製。外套前後一致都垂到膝部,後面不開衩,與燕尾服有別。灰色背心,白襯衫,灰色領帶,黑灰兩色直條呢褲(striped pants)。日本首相覲見天皇或參拜神社時,他穿的一定是早禮服,可作參考。而國內拍攝結婚照時的禮服,無一符合制式標準,大多仿照外國藝人穿的服裝,不三不四,貽笑大方。

  至於「黑領結」(black tie)則是小禮服的簡稱。黑呢料,剪裁有似普通西服,只上衣領改用黑緞,式樣稍圓,無領角;褲腳兩側各有一條黑緞到底。腰纏黑綢橫褶式的寬帶(cummerbund)。配小禮服的襯衫可以很花俏,前胸可有很多褶子(pleated front),領角也可以翹起,法國式袖口與袖扣,黑絲襪與漆皮鞋也不可或缺。國外凡正式晚宴或歌劇院首演,習慣上都要穿小禮服。

  男士穿黑領結或白領結禮服時,同行女士應穿長及地晚服以資配合。但男士穿早禮服時,女士反而只能穿長及膝部的日間服裝,配寬邊帽。我們夫婦在南非呈遞國書與每年國會開幕之日,都要這樣穿著。現在邦交國愈來愈少,有這種經驗的外交官也不剩幾位了。

--
陸以正是我很景仰的外交官前輩,他在這篇文章裡的精闢解說真是鉅細靡遺,可見他對這些國際禮儀及細節的了解程度之深,後生晚輩真該好好向他學習、看齊。不過我也想回應他的抱怨,說記者朋友們對這些國際禮儀的常識太過缺乏--實況如此啊!不僅僅是這些媒體朋友,全部的台灣人(甚至包含外交官在內)都只有太少太少機會可以了解國際正式場合的禮儀,沒有像他這樣有涵養、有經驗的人出面指導,實在很難有幾個人懂得箇中巧妙啊.....我們頂多只看熱鬧,看不出什麼門道的.....

Sunday, May 13, 2007

[遠見]向太陽巨人取經-弗萊堡的成就∕20萬鎮民做綠能巨人,太陽光電城 再生能源希望

作者:徐仁全 出處:2007年5月號 /高感度人才崛起

  3月初春時分,拜訪德國南方小鎮弗萊堡(Freiburg)。

  坐在計程車上,一輛腳踏車忽然從人行道衝出來要穿越馬路,司機嚇一跳,急忙踩煞車,讓腳踏車先行。煞車聲過大也驚動腳踏車主,但他笑 了笑就轉回身去。此時司機唸唸有詞,一旁的德國翻譯馬上笑說,「弗萊堡真是腳踏車的天堂,騎車的人根本不遵守交通規則,以為騎腳踏車就能橫衝直撞。」

  第一天到弗萊堡,就見識到難得一見的腳踏車天堂。

  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弗萊堡政府鼓勵民眾以腳踏車代步,因此行人與腳踏車騎士最受尊重,各路汽車看到他們都要退讓三分。

  弗萊堡位於德、法、瑞邊境交界口,建城於1091年,至今有900多年歷史。期間曾被法國及奧地利統治過,後再回歸德國。長期以來就是黑森林旁的幽靜小鎮,具有河谷、丘陵等多變的地理環境,加上氣候宜人,盛產葡萄,因此也是德國著名酒鄉之一。

  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弗萊堡大半時間過著恬靜的日子。不過,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市區遭受猛烈轟炸,八成的建築被炸損,但這卻沒炸毀這座古城強勁的生命力。

1500個參訪團擠進永續之都
  比起德國其他大城市,如法蘭克福、漢堡或柏林等動輒百萬人口,弗萊堡20萬人口只能算小鎮。且它位在西南方,過去在德國歷史上也不是太重要,台灣旅遊團根本不可能會到這個偏僻的小鎮觀光,因為沒有太雄偉的教堂及城堡可參觀。

  但弗萊堡這個小鎮,卻是全德國太陽能應用最發達、最普及的地方。

  截至去年底,弗萊堡太陽光電板鋪設面積已達1萬1000平方公尺,總鋪設量達到7300kWp(kWp,峰瓩;每峰瓩可輸出1瓩電力之太陽電池容量)。

  相較於面積大弗萊堡235倍的台灣,至今年2月止,只裝設了1350kWp的太陽光電系統容量,還不及弗萊堡太陽能裝置容量的1∕5。

  小小的弗萊堡,平均每位居民擁有36.7kWp的太陽光能容量,不僅是全德之冠,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早在1992年,弗萊堡即獲得全德國環保及永續城市之首,2004年再度獲得德國「永續之都」。在德國,它的地位一點也不較首都柏林或大都會法蘭克福來的遜色。

  「我們雖不起眼,但在太陽能應用上,我們卻是巨人,」生於斯、長於斯,現任弗萊堡市政府環保局局長的霍納博士(Dieter Worner)說。

  弗萊堡在太陽能應用上不只是德國巨人,甚至可說是全球佼佼者。連太陽能應用十分先進的日本,從1992年以來,已有1500個參訪團體到弗萊堡觀摩。近年來中國大陸及韓國,甚至台灣工研院也組團參訪了四、五趟,顯見弗萊堡在全球太陽能業者心中的地位。

捍衛非核家園,引進太陽能
  到底這個在歷史、文化與地理上,都不具顯著地位的德國小鎮,為何能成為世界太陽能首都?正吸引世界各國絡繹不絕前去尋找答案。

  很多人說弗萊堡得天獨厚,一年擁有1800個小時的日照時間,比德國北部的漢堡多了200多小時日照,才能成為太陽能之都;但其實,弗萊堡日照比起於台灣南部的2200小時還要少。

  因此日照長應該不是全部的原因。「充足的陽光只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民願意捨棄核能、石化能源的勇氣,才是弗萊堡領先的原因,」歐洲最大太陽能研究機構Fraunhofer位在弗萊堡的太陽能研究中心(ISE)公關經理施奈德(Karin Schneider)說。

  「其實弗萊堡發展成為太陽能城市的源頭,是從反核開始的,」施奈德分析。

  當地人民早在1970年代初就有了反核意識。當時邦政府計畫在距離弗萊堡30公里的Wyhl地方興建一座核能發電廠。弗萊堡民眾得知後,立即展開一連串的抗議、反核運動。

  「正在弗萊堡念大學、被譽為太陽能建築大師的迪許(Rolf Disch),也是在當時參加了這場反核運動,促成他日後走上太陽能建築及綠建築的不歸路,」Rolf Disch建築事務所行銷經理高斯(Boris Kauth)說。

  迪許隨後投入太陽光電應用在建築上,如在1995年率先建造了追日旋轉太陽能屋,轟動建築業界,也吸引了全球各地一陣朝聖熱潮。而後他再創新興建太陽能船(Sonnenschiff),更奠定了他在太陽能建築業界的地位。

再生能源共識,引發聚落效應
  1970年代約有2萬5000餘位居民參與這項反核大作戰,經過五年的爭取,1975年政府放棄在此興建核能電廠。反核人士大為振奮,也奠定了弗萊堡走向再生能源的社會共識基礎。

  「我認為弗萊堡進階到太陽能應用之都有三階段。第一是19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讓大家都體驗到石油是有限的。其次是反核成功後,弗萊堡人民積極尋找替代能源。第三是民眾願意嘗試分散式的再生能源供應方式,」弗萊堡副市長吉達.史達契(Gerda Stuchlik)在弗萊堡太陽能導覽手冊(Freiburg Solar Energy Guide)中提到。

  德國著名的環保政黨綠黨(Green Party),在德國國會席次中占不到一成,但在弗萊堡人民中有20%是綠黨黨員。弗萊堡市長沙羅蒙(Dieter Saloman)更是全德僅有的兩位綠黨籍市長之一,當初獲得六成的選民支持,顯示弗萊堡居民普遍環保意識高於全德。

  當年成功阻擋核能電廠興建後,弗萊堡逐漸崛起多個環保生態聯盟,1994年更吸引全球最大的國際太陽能協會(ISES)來此設立總部,為弗萊堡太陽能應用打了一劑強心針。

  德國最大的太陽能研究機構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ISE)也在1981年落腳弗萊堡,它也是全歐洲最大的太陽能研究中心。

  ISE公關經理施奈德說,ISE聚集了500名研究人員,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就超過150名,研究人員密切與大學及產業界合作,共同投入大陽能應用的研發

利多政策催生太陽能社區
  政策也是把弗萊堡推向太陽能首都的重要推手。1986年蘇聯車諾比事件後,弗萊堡市議會投票通過新能源政策,決定以新技術開發來取得再生能源,替代長期依賴的石化及核子能源。

  環保局長霍納就說,「我們早在1996年就決定,2010年全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2年減少25%。」要達到此目標就是減 少使用石化能源,大量採用再生能源。目前弗萊堡再生能源只占全市4%的比重,市政府已訂出到2010年時,達到10%目標,太陽能無疑是推廣新能源重點項目之一。

  在弗萊堡,任何居民想在屋頂上加裝太陽能光電板,除了可獲得10年或20年不等的3%到4%低息貸款補助設備與施工成本,更可獲得20年保證收購太陽光電的優惠電價措施。

  因為民眾認同,加上政府提供誘因鼓勵,不僅愈來愈多住家裝上太陽能板,甚至太陽能社區還一個個冒出來。

  在市政府協助下,《遠見》記者參觀最新完工的太陽能社區「史萊堡社區Schlierberg Solar Estate」,這是由名建築師迪許所親自操刀設計。

  Rolf Disch建築事務所行銷經理高斯向記者解說,社區裡的60棟透天屋全部是正能源屋(plus energy houses),就是房屋產生的能源遠比所需要消耗的還多。一眼望去,每棟住宅屋頂都是滿滿的太陽能光電板。

  這種以太陽能光電板做為屋頂的建材,免去一般屋瓦上再加裝太陽能板的設計,一體成形,太陽光電板能擋風擋雨,更可抵抗大雪冰雹,而且保固25年!

蓋棟能賺錢的房子,節流開源
  在太陽能社區內,平均每間房屋可藉著屋頂上的4kWp到8kWp容量的太陽光電板,產出高於每棟房屋所需能量的1∕2到3∕4以上,多出來的電量還可賣給電力公司。

  德國政府為鼓勵再生能源應用,在1991年即規定電力公司有義務收購當地所有運用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收購價格還高於平均電價的90%。

  太陽能電力賣價,每1kW∕h( 瓩∕小時)可賣約0.457歐元(約新台幣20元)而向電力公司買電,則約只要0.12歐元(約新台幣5元),價差達三倍。

  以Schlierberg太陽能社區為例,平均每戶每年賣電收入可達5000歐元,投資設備只要8到10年,即可回本、賺錢。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家家戶戶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意願就大增了。

  當然這種「能賺錢的房子」也不便宜,每戶有140平方公尺(約46坪)的使用空間,加上太陽光電設備,總價約為40萬歐元(約新台幣1800萬元),比一般房子售價還貴1∕3。

  「其實,Schlierberg社區最大的意義在於太陽能與建築的和平相處關係,不會因要遷就太陽能而捨棄了建築之美,」迪許在接受當地電視訪問時說到。

新效「綠」重生弗班老社區
  在弗萊堡,不只是新建築,許多老建築、老社區也紛紛改裝,使用太陽能。

  弗萊堡最著名的生態環保社區弗班(Vauban),集生態、低耗能及太陽能應用,這也是第一座由市政府、住戶及建築業者一起合作開發的成功案例。

  弗班位在弗萊堡市中心的南方,距市區車程約10分鐘,約40公頃範圍,1937年法國軍隊就在此紮營,到1992年才遷出。之後,弗萊堡市政府即進行重新開發計畫,投入2000萬歐元補助,引進5000位居民,並提供600個工作機會,將弗班打造成一個居家、工作及教育綜合型的社區。

  位在社區大門口的一棟大型舊建物,現為弗萊堡大學的學生宿舍,可容納600名學生,最明顯的太陽能應用是在屋頂上設了143平方公尺大的太陽能光電板,這些光電板將太陽能轉換為熱能,供應熱水。

  太陽能,替代了過去冬季時間每天使用1萬立方的天然氣做為熱能,每天可提供1萬公升的熱水,滿足全棟學生使用。

  走在社區裡,隨處可見到屋頂上設了太陽光電板,雖不像典型的太陽能社區般的家家戶戶都有太陽光板,但總共也有500kWp的發電量,已是全弗萊堡太陽能戶數最多的聚落

太陽「賞飯吃」的機會特多
  30多年來逐步往太陽能發展,其實今日走在弗萊堡市區,幾乎到處都看的到太陽能建築。

  剛抵達弗萊堡的遊客,一走出火車站,馬上就會被出口處兩旁大樓所吸引。一個是右邊19層高的太陽塔(Solar Tower);另一個是聳立左邊的13層高樓,兩棟大樓太陽光電板的面積共有536平方公尺,容量也有55.4kWp。

  這正是弗萊堡要給往來遊客的第一個震撼。

  出了火車站後,200公尺遠的維多利亞旅館是全世界知名的太陽能旅館;再往前走則是知名的女裝店Kaiser,也採用了太陽光電板。

  不僅一般住宅,弗萊堡大學附屬醫院的屋頂上,也有面積不小的太陽能光電板。神聖的教堂屋頂上同樣貼滿了太陽光電板,更不用說市政府大樓、市長住家,全部都有。

  在弗萊堡見到太陽光電板已不是新鮮事,「要驚訝的是為何還有房子是空著,」環保局長霍納這樣說。

  由於太陽能應用市場大,居民採用的意願高,諸多太陽能廠也移到弗萊堡,包括Solar Fabrik就在此地設廠。

  據統計,20萬人口的弗萊堡小鎮就聚集了80家大小不一的太陽能應用公司,提供上千名工作機會給弗萊堡市民

  此外,全歐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展Intersolar也連續數年在弗萊堡舉辦,去年有來自全球454家太陽能應用公司參與Intersolar太陽光電展,吸引來自全球近3萬名買家。

節能城,居民連電器都願共用
  除了人民意願與政府帶頭示範外,弗萊堡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普遍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更講究生態與環保;這也是它能成為太陽能之都的核心原因。

  例如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地區的人民更願意捨棄私人轎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霍納在接受《遠見》訪問時,特別強調這一點,還從皮夾拿出一張弗萊堡地區大眾運輸的月票,一個月內可無限次數使用大眾運輸。

  霍納自豪地說,有許多弗萊堡市民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願意犧牲自己的便利及舒適,騎著腳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他自己也有汽車,但只有到外地度假或週末大賣場採購時才會使用,平常幾乎是不開車進城的。

  連鼎鼎大名的建築師迪許,他太太也是每天騎20公里的腳踏車去學校教書。

  又如在弗班生態社區裡,居民擁有汽車的比例也很低。每千人僅擁有100多輛汽車,約為德國平均數的1∕3。更有約40輛汽車加入共乘制度,減少能源消耗。

  在節能的共同價值觀下,弗班社區民眾不僅可以共乘汽車,連家電設備也可以共用,例如其中16戶居民是共用三台洗衣機及二台冰箱。

這裡的孩子敢在馬路上嬉戲
  就算有汽車,「沒錯,汽車也是被擋在這個社區外的,」經常帶人參觀該社區的Futour公司經理裘傑哈溫(Jurgen Hartwig),指著戶戶門前說,「你看都沒有停車位。」為了減少噪音及空氣污染,弗班居民的座車只能停在外圍停車場,這意外地又讓社區小孩有了安全的嬉戲空間。

  弗萊堡居民環保意識如此生活化,甚至寧願犧牲自己的享受,只為避免污染環境或增加地球能源消耗,這種作法真是令人感到驚訝。

  太陽之城弗萊堡,值得台灣學習。在太陽溫暖的環境下孕育長大的太陽之子,生活態度更值得世界各地效法。
--

弗萊堡的例子真是太精采了!從太陽能開始,結合了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提高居住品質、觀光、招商等等多重好處,真的是一舉多得的好生意!不過話說文中也一針見血的點出了三大成功關鍵:
1. 人民的共識與配合
2. 政策的鼓勵與實際施放利多
3. 產、官、學界的充分合作
怎麼忽然覺得要達成這樣的奇蹟對台灣而言,變得不那麼容易呢XD
我國人民除了叫囂反核四,高舉非核家園,實際做了什麼?......

Friday, May 04, 2007

[遠見]親密經濟來臨 ,你不能不知10大職場趨勢-高感度人才崛起

親密經濟來臨 ,你不能不知10大職場趨勢-高感度人才崛起
作者:林奇伯、陳建豪 攝影:林薇依 出處:2007年4月號 /高感度人才崛起 
   感性時代來臨、親密經濟崛起,台灣職場正發生重大變革。
   律師、醫師、會計師等舊三師雖然值錢,但職場新興領域——高感度人才,正快速崛起。
   台灣職場發生了不同以往的三大變遷現象:
   以前被認為是避諱的工作,現在有了火紅年薪;
   以前被認為是卑微的工作,現在變成親密服務業;
   以前被認定不算工作的工作,現在成了嚮往行業。

   高感度人才崛起,你是高感度的親密人才嗎?

職場大變遷1. 關懷的力量讓以前避諱的工作現在有火紅年薪
  悄悄地,台灣的職場正發生重大變遷。

  一些五年前、十年前想都沒有想過的行業,正逐漸興起為新熱門行業。

  一些過去認為不起眼、冷門、甚至想要「避諱」的工作,也正愈來愈火紅。

  對許多上班族,前兩年還是台灣職場上金飯碗的金融業,現在光環已經被殯葬業取代了。

  1967年生的郭學君,原任萬泰銀行財務部經理,年薪超過250萬元。兩年前他決定轉戰完全陌生的殯葬業,朋友全都認為他瘋了,但他堅持「選工作就像選股一樣,要看未來的產業趨勢。」

產業成長空間大,現在月薪等於以前年薪
  已經工作十幾年的郭學君,兩年前看到台灣金融業大不如前,投資不振、卡債風暴,引發併購潮,「如果連老闆都處心積慮想把銀行賣掉,留在金融業怎會有前途?」

  其實早在幾年前,他就已經注意到殯葬業的生前契約正逐漸受到歡迎,就先購買殯葬業的未上市公司股票,親身體會獲利狀況,當自己簽下第一份生前契約後,他竟然決定中年轉行。

  「生死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會遇到的人生大事,而台灣人的生前契約購買率還不到一成,顯示這個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他說。

  「況且,金融業是純粹談錢的工作,但殯葬業既錢賺,又幫助別人,」郭學君說,在客戶面臨親屬去世、最脆弱時付出關心,自己也會感到生命很有價值。日前剛辦完喪事的客戶,就因為感激他的用心,不斷追加生前契約購買數量,單單一個家族的生前契約金額就超過1000萬。

  有趣的是,當初反對郭學君轉行的親友,現在全都改口說他十分「有眼光」。因為他入行第一個月薪資就躍升三倍,「現在月收入已等於以前的年收入,」他笑著說。

  郭學君的確是離開了一個舊金飯碗,又再選上一個新金飯碗。他所服務的龍巖人本,去年總營業額破45億台幣,3000多位銷售生前契約的業務員中,有66位年薪超過千萬。

台灣邁入老年化,禮儀師需求年成長20%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民眾對葬禮要求也愈來愈高,不只生前契約業務員變成熱門行業,過去喪禮儀式中關鍵的靈魂角色「土公仔」,現在也愈來愈多改穿深色中山裝,更名為「殯葬禮儀師」,不僅顯得專業,更成為新興的多金行業。

  例如龍巖人本共有120位禮儀師,他們個個全台走透透,協助喪家,八成禮儀師收入在8萬到12萬間,更有5%禮儀師月薪超過15萬。

  長相斯文、1977年生的李梓陽,年紀輕輕卻不避諱這個跟死人有關的行業,經常出沒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旁的殯葬一條街上,忙著服務傷心的家屬。在南亞工專土木建築科畢業後,李梓陽三年前參加禮儀師考試,經過一年專業訓練,現在也是年薪破百萬。

  過去讓很多人都忌諱的產業,為何現在被年輕、專業的郭學君、李梓陽挑上?原因是台灣已邁入老年化社會,讓殯葬產業前景看俏。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死亡率逐年攀升,超過千分之六,2005年死亡人數已近14萬人,若以業者粗估的每名往生者平均喪葬費用37萬元計算,全台殯葬業年營業市場超過台幣500億元,30年後至少還會增加一倍以上,超過1000億元。

  在這樣的市場情景下,禮儀師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成長。

家屬的感動:透過禮儀服務,才能勇於面對
  住在新竹的彭麗霞就是付了錢還對禮儀師心懷感激的生前契約購買者。她說,20多年前,父親過世,一肩扛起喪事的哥哥忙得像無頭蒼蠅,「花了近50萬,也不知道花到哪裡去,而且葬儀社的人要你跪就跪,拜就拜,整個家族在哀傷之中,充滿疑惑,也筋疲力竭。」

  婚後,她一聽說有生前契約的商品,毫不考慮就幫婆婆買下。四年前婆婆往生時,「一通電話,禮儀師就趕到,」最讓她難忘的是,有天晚上 又冷又下雨,家族為了一個簡單的葬禮儀式問題七嘴八舌,沒人能拿定主意,打電話問禮儀師,他居然也是馬上親自趕到,還以「建議」而非「命令」的方式解說整 個葬儀禮俗;禮儀師體貼的服務,讓她事後就為其他家人購買生前契約。

  「台灣人傳統的觀念是,醫師、葬儀社最好以後不要再相見,但透過禮儀的服務,讓家人勇於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彭麗霞說,葬儀公司的業務員現在已變成朋友,以後自己的孩子若是選擇禮儀師這一行,自己絕不會反對,「因為這是個好工作,幫助人是件好事情。」

職場大變遷2. 全心的服務讓以前卑微的工作現在成親密服務業
  除了殯葬業走向年輕、高薪、專業化外,也很難想像,台大畢業高材生,現在願意「下海」幫別人按摩、搓背、上精油、洗腳。

  長相圓甜、1979年生的黃立文,台大哲學系畢業後,找過一般的行銷工作,但參加面試時,對方問她,最近在看什麼書?她興頭一起,聊起旅遊美食作家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或許談吐太「雅」了,最後對方告訴她,「你文藝氣息很重,恐怕不太適合。」

  黃立文回家一想,決定找一個「說出自己看什麼書,都不會被覺得奇怪的工作」。她挑啊挑、選啊選,最後選擇了工作環境中整天放送著優雅音樂、飄散精油芳香、空間禪意十足的芳療師。

  一開始受訓後,黃立文竟然一點台大畢業生的矜持也沒有,好像找到一生的最愛般,「人生怎麼這麼有趣?」她像海綿般,一點一滴吸收新知。

  「曾有一位高學歷同事在受訓時表現很優秀,但正式上線卻發現自己沒辦法謙卑地蹲下來幫客人洗腳,而不得不退出,」黃立文說。

芳療業熱門,台灣潛在消費者550萬人
  目前黃立文一天最多只接三個客人,兩小時的芳療課程收費就達3000~4000元。剩餘時間看書、寫書,才兩年已是肯園的招牌芳療師,在公司鼓勵下出版《芳香小護士》《芳療美人》兩本書,儼然是芳療達人。

  「做為一個芳療師,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一對一的彼此卸防,當一個客人滿懷疲憊前來,在完全不用語言交談的療程後,卻能與你交心,那真 是奇妙的感受,」黃立文說,當個芳療師若能真心體貼客人,簡直就像在閱讀一個人的身體,還能得到啟發,「這是多麼高尚而有趣的職業,」她說。

  黃立文捨棄行銷,而挑上的芳療工作,跟過去傳統「按摩」業已大大不同。在愈來愈講究生活品質與紓壓的需求下,芳療已成為熱門的休閒服務業。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時常失眠、渴望紓壓,是芳療產業崛起的原因。根據主計處2006年發布的國人睡眠大調查,有入睡困難的15歲以上民眾,高達36.95%,即台灣有550萬人有失眠困擾,這都是芳療業的潛在消費人口。

  根據台灣SPA協會調查,台灣的SPA產值目前已超過250億台幣,每年成長速度25%。芳療師需求因此愈來愈高,在過去十年內成長不只十倍。

消費者的感動:芳療是以按摩做情緒諮商
  任職於資訊公司的程淑芬(化名)因為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壓力大,幾乎每兩個星期就要芳療一次,犒賞自己。

  「絕對要指定女性芳療師,讓男生按摩不但尷尬,反而無法放鬆,」程淑芬對於與芳療師的親密互動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她的原則是只按背 部,因為即使是同性,被碰觸到胸前敏感部位,「還是很彆扭!」所以在常去的SPA,幾乎每一個芳療師她都試過,找到節奏、力道與自己相符合者,被芳療親密 碰觸時,也會覺得很貼心。

  她說,芳療師是以按摩為消費者做情緒諮商,每次芳療完,她都有一種被安慰的感覺,和芳療師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

  「花在芳療上的錢跟買衣服的錢不一樣,一雙昂貴的高跟鞋雖然可以讓你更美麗,卻也使身體更緊繃、僵硬;芳療則是『從內在美麗起』,雖然芳療一次要3000~4000元,但那種輕鬆、容光煥發的感覺,無價!」她說。

職場大變遷3 貼身的顧問讓以前「不是工作」現在變嚮往行業
寵物服務〉海外寵物旅行團,5天行程7萬元
  也很難令人想像,台灣現在竟然也出現一種新行業,專門帶小貓小狗出國旅遊。

  標榜台灣第一個「海外寵物旅行團」,去年12月由1971年生的莊淑芬帶隊,首度出發到日本伊豆,共五天行程,「一人加一狗收費7萬塊」,帶一隻寵物旅行等於是兩人同行的價錢。

  這次創舉透過網路號召了13個人帶了九條狗出遊,參加者大多數在32歲左右,有一定的社經地位,且「把寵物視為子女。」

  此團最大的特色還包含一位獸醫與一位攝影隨團。獸醫確保寵物平安,攝影則讓主人專心與狗玩樂,不用一手抱狗,一手拿相機。

  目前海外寵物旅行團正籌備前往的地點是日本北海道。

  莊淑芬原本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了八年審查員,一直與冷冰冰的數字接觸。居家生活裡,她則是屬於結了婚但不生小孩的「頂客族」,但照顧 起養的兩條狗,臘腸狗與獵狐梗,跟一般人照顧孩子沒什麼兩樣。每回與先生出國,最不放心的就是把愛狗交給別人照料,這樣對寵物一次次牽腸掛肚的感受,終於 讓她想出了帶寵物出國的新商機。「不只是我,我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的困擾啊,」她說。

  於是她大膽向原本的會計公司老闆建議,竟然內部創業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寵物旅遊公司。

寵物像子女,全球商機360億美元
  莊淑芬捨棄傳統的會計行業,而投入一個新興產業。隨著單身、少子、無子、一人戶愈來愈多,寵物已代替人,成為許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讓寵物商機在台灣快速崛起,已被視為「微型創業者天堂」。

  根據2005年農委會調查,台灣人飼養的家犬有210萬隻,家貓20多萬隻,人與寵物的比例約十比一,寵物相關產業市場至少23億元。

  但寵物愈來愈得寵,若加上寵物娛樂、美容、日托、旅遊等市場計算進來,規模可達百億元。

  目前,寵物商機甚至也是一個國際大趨勢。GUCCI、PRADA、LV等名牌都陸續推出市價5萬多元的貓狗提籠,供不應求,寵物項圈、服裝、睡床等,更是名牌精品店展示的重點之一。

  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據「美國寵物產品製造商工會」統計,2006年美國有2000萬隻寵物與主人一同出遊。因為寵物出門「把屎把 尿」和嬰兒差不多,寵物旅行用品系列發燒,包括防外溢飲水器、草皮馬桶、狗狗汽車專用座椅等,每年至少創造360億美元商機,且在急速成長中。

健身教練〉年薪百萬,人脈比做業務還廣
  新興熱門的還不只殯葬、芳療與寵物,近年來私人健身教練也成為愈來愈多年輕人嚮往的行業。

  傍晚時刻,走進加州健身中心台北統領店,快節奏音樂令人有特別的興奮感。上班族坐了一天辦公室後,將這裡擠得像辦大派對一樣。

  「加油!你做得到!」年輕女會員在私人健身教練王舜炫雀躍的鼓舞聲中,不斷舉起沉重的槓鈴,挑戰體能極限。

  王舜炫有個很酷的英文名字「Spark(火花)」,1978年生,身高178公分,實踐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畢業。大學時參加美式啦啦隊 社團,為了將女隊友拋得更高,開始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也認識了一群私人健身教練好友。當完兵後,他想:「私人健身教練工作既有趣,又可接觸不同職業的 人,薪資又高,何不試試?」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說服父母親接受這個「不夠傳統」的工作後,他積極往「頂尖」私人健身教練邁進,兩年內從64公斤增重到78公 斤。他得意地說,一般人運動總是遇到辛苦、挫折就想放棄,但透過他一對一的訓練,增加上課互動的樂趣,會員從不愛運動,逐漸養成每天進健身房的習慣,身材 還一天天變好,「每個受訓者都像是自己的作品!」

  Spark訓練過上市櫃公司老闆、菜籃族媽媽、科技新貴、嚮往成為名模的女學生,每個都成為好朋友,也因此口耳相傳的客源不斷,「一些當業務的大學同學,人脈都沒我這麼廣。 」

  「我自己就是健身成功的例子、會員的模範,」Spark一堂課收費1500元,年薪近百萬,許多學生會員把他當做是對未來理想工作的想像。

派對達人〉為顧客製造感動,市場潛力大
  隨著國人對生活的精緻度愈來愈要求,竟然幫人家辦派對也能成為一門熱門生意。

  「六年前,我們沒有生意可以做,現在,我們有12家分店,」台灣派對商店創辦人李秉宏笑著說。

  李秉宏的工作,就是要為客戶的生活,製造許多驚喜。例如幫一群年輕人規劃,在中秋節時搭著遊艇,出海賞月辦派對;或是策劃祕密的求婚行動,把女方的家人都從南部請上來,讓女主角又哭又笑;或甚至在上市櫃公司老闆的生日宴會中,安排辣妹從大汽球中跳出來。

  「衣食無缺之後,反而是能提供情感的服務,開始值錢,」李秉宏認為,並不是派對本身讓人感動,而是策劃派對的用心,讓人窩心。

  而要為客戶製造感動,第一步還是要深入瞭解客戶的需求。「我會先細問,當天派對的目的、希望營造的氣氛、主角的性格、來賓的喜好等等,再全盤規劃,」李秉宏認為規劃一場派對就像寫電影劇本,要有創意,同時也要有邏輯。

  而對於台灣派對市場的前景,李秉宏也十分樂觀。

  「台灣人有兩個生日(農曆、國曆)、三個情人節(七夕、西洋情人節、日本白色情人節),也過農曆年跟聖誕節,派對市場的潛力其實很大,」翻開排得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李秉宏笑著說,入行兩、三年的新員工,年薪要上看80萬,絕不是問題。

職場新配方
專業+感性=親密經濟
  除了禮儀師、芳療師、健身教練、辦派對達人等,近年來台灣新興的行業,還包括愈來愈多的寵物美容師、家事管理師、公仔設計師、婚禮祕書、辦派對達人、個人形象管理顧問、機器人設計師等,過去想都想不到的行業。

  到底台灣的職場,正掀起一股怎樣的變革?

  「仔細分析,這些行業有一個共同特色,都強調個人服務、私人顧問,貼心、親密、感性、有趣等要素,」不少人力顧問公司專家異口同聲指出。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就指出,這些新興的工作大都強調體貼消費者感受,並能賦予事務「藝術性」的能力。例如過去醫師、律師、會計師是最值錢、也最受仰慕的「舊三師」,但現在包括芳療師、禮儀師等強調精緻個人化服務的「新三師」已經崛起。

  「現在任何工作都有重新定位的空間,」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觀察,台灣人生活品味大幅提升,食衣住行育樂的品質要求愈來愈高,且朝向個人化與感性方向走,帶動整個產業結構改變。

未來的人才特質,要高感性、高體會
  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所談到的未來人才必備特質,似乎已經在台灣應驗了。

  作者品克(Daniel H. Pink)在該書的前言就指出,感性時代已經來臨,知識不再是力量,感性才是力量。

  他指出,過去150年世界的經濟發展就像是「三幕劇」第一幕為工業時代,主要的需求人才是工廠工人,象徵體力和堅持;第二幕則是資訊時代,勞力退位,擅長理性思考的知識工作者開始當道。

  但到了21世紀的此刻,已進入第三幕的感性時代,「豬羊即將變色」,人才強調的是「高感性」與「高體會」。高感性是指能觀察趨勢與機會,創造優美故事。高體會是指能體察別人情緒,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能讓人感到體貼。

  品克說,過去幾十年來這個世界是屬於一群擁有特定心智能力的特定族群,如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會玩弄數字的MBA。但未來的世界屬於另一族群,如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及賦予意義的人。

  例如,「關懷職種」目前正需才孔急,像具有鼓舞他人、關懷、照護他人能力的諮商、看護、第一線醫療服務等。又如EQ高、同理心的右腦發達人士也愈來愈受到歡迎,例如按摩治療師、髮型設計師、芳療師等。

精神層面需求增加,造就感性時代來臨
  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也進入品克強調的「感性時代」

  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崇領分析,網路興起後,人際互動趨向資訊化,許多人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變得相當寂寞。再加上 老年化與少子化趨勢影響,子女沒時間照顧老人,很多人也沒時間自我減壓,甚至也沒時間自己籌辦喜事、辦喪事,使得各種能帶給人親密感受的私人服務業一一興 起。

  例如近年來崛起的婚禮祕書就很典型。即便婚禮顧問一場收費能上看20萬,但這麼昂貴的服務,不事先預約,可能還享受不到。

  除了人際疏離與忙碌,造成感性時代來臨外,另一個原因則是物質愈來愈優渥,反而加深消費者對非物質領域的需求增加。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就指出,每個人要檢視自己的工作是否會消失、會被取代,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物質優渥的今天,我的工作能否滿足非物質、精神層面的需求?」

前途新選擇
你是高感度的親密人才嗎?
1.貼身顧問:助人紓壓、瞭解他人的人走紅
  當感性時代來臨,影響所及,正帶動一股高感度的親密人才崛起。

  例如,「親密身體」的人才需求愈來愈高。包含芳療師、個人健身教練、形象管理顧問,都是要深入瞭解客戶的身體、體態之後,導引身體放鬆壓力,進而讓客戶呈現出最健康、最迷人的一面。

  近幾年逐漸走紅的形象管理學院負責人陳麗卿就表示,做形象管理顧問其實很難,因為顧客已有社經地位,主見很強,這時就需要隱私性的互 動。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大老闆、專業傑出經理人與貴婦人的脾氣,「解決方法也永遠有第二套,當一個人不想換髮型時,就先說服他換衣服,不能太執著,」 陳麗卿說。

  但是一旦交心、取得信任後,整個家族企業的形象包裝都可能完全交給她處理。就有客戶一季上百萬的「治裝費」完全委託她料理。

2.全心服務:替代家人、填補心靈的人崛起
  又如,「可以替代親密家人,親密脆弱心靈」這樣的感性人才也正崛起。

  當現代人愈來愈忙碌,過往家人能提供的功能,如陪伴、排遣寂寞,也正逐漸被替代、外包化。

  從前,是家人聽你傾訴心事,現今則流行由「心理諮商師」替代。

  以前,是母親幫你打掃房間,現在則由「家事管理師」收拾家務。

  曾經,是由未來的另一半,陪新娘挑婚紗、選喜餅,現在「婚禮顧問」可以陪新娘完成這一切,新郎只要婚禮當天出現就好。

  甚至近來也有百貨公司推出「陪逛員」的服務,陪著消費者購物,在消費者試穿衣服時給意見,也替代了以往女性一起購物時的姊妹淘。

  而對於這群替代家人的親密人才而言,如何讓消費者感覺「我的家務事,就是你最牽掛的事,」將心比心的態度,是成功關鍵。

3.創造類人伙伴商機:讓公仔、機器人撫慰人心
  甚至,可以幫別人創造親密伙伴的高感性人才,也是未來急迫需要的。

  隨著科技演進,以及人與人之間親密不再,未來或現在即將成為人類最親密的伙伴,很有可能不再是「人」,而可能是機器人、寵物、甚至是桌上的公仔等類人產品。

  1996年底席捲全球、由日本萬代公司出品的「電子雞」,預示了親密商機也是可以透過電子商品創造出來的。

  緊接著,2000年具備5歲小孩性格,會眨眼、發笑的菲比(Furby),與會唱歌、會扭肚子、動嘴巴的大嘴鱸魚將電子寵物技術更往 上推一層;2005年開始陸續發燒的電子狗(iDog)、史賓機器人(Robo Sapien)、搔癢愛摩娃娃(T.M.X. Elmo),動作更靈巧,還能顯示飢餓、生氣等情緒,將全球電子寵物熱潮推向高峰。

  據估計,全球電子玩具市場一年至少高達600億美元(約2兆台幣);美國《時代》雜誌更預言,結合MP3或iPod,會唱歌的芭比娃娃將成為2007年的年度熱門商品。

  蓬勃的機器人與公仔、成人玩具產業,讓機器人工程師、或公仔設計師需求快速增加。但如何偵測社會情緒,並透過機器或公仔來撫慰人心,正是未來設計師的挑戰。

  凍薪時代,青貧族湧現,中年白領失業潮來襲,但只要把握「親密」的訣竅,企業與人才的即能迎接新雙贏時代的來臨!

  你是高感度的親密人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