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0, 2007

30講堂系列講座Nr.21<掌握黃金三階段-下一個30CEO就是你>我的筆記

活動eDM
時間:96/04/19 19:25-21:30
主持人:【30雜誌】副社長 林天來(林)
與談人:南僑化工家品事業部總經理 李孟娜小姐(李)
    台灣麥當勞助理副總裁   洪明山先生(洪)
    經緯智庫總經理      許書揚先生(許)
--
我兩週前看到活動廣告就邀請了艾苡跟我一同前往,姑且不論是否我曾經立志要當30CEO,去親炙一些高階管理人的光采,了解人家成功的獨到之處總是有幫助的。專業上、生活態度上皆然 :)
--
李孟娜
  • 學歷: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企管碩士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
  • 現任:
    • 南僑化工家品事業部總經理
    • 南僑化工僑聚貿易總經理
    • 台灣區化妝品工業同業公會監事
    •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事
    •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環保研究小組召集 人
  • 經歷:
    • 聯合利華台灣品類經理
    • 聯合利華澳洲產品群經理
    • 聯合利華中國市場經理
    • 雀巢台灣品牌群經理
    • 家樂氏台灣區經理
洪明山
  • 現任:台灣麥當勞助理副總裁
許書揚
  • 學歷: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資訊管理碩士(1988)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士(1984)
  • 現任:
    • 保聖那管理顧問(股)公司 亞洲區執行長
    • 經緯智庫(MGR)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 經歷:
    • 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人事經理
--
林的Q:是什麼造就各位變成總經理、變成CEO?
李:
  • 現在的人天天面臨時間競賽&付出競賽
    Path: 有付出=>被交付任務=>懂得承諾=>懂得包容=>GOAL
  • 自己要懂得與自己妥協,懂得何處應該、或者絕對不能堅持。
  • 懂得為別人創造、創作出歡樂時,就容易吸引人氣,讓別人樂意跟隨你(做事)。
  • 當找到懂得賞識自己的長官的時候,肝腦塗地為他、與他一起打拼就會變得天經地義,就要善用這種良好的互動把事情做得更好。
  • 要懂得釋放溫情,但是同時也要懂得享受孤獨。前者讓你與其他人沒有距離,後者讓你可以甘寂寞、頭腦清晰的獨立思考。
  • 到我身邊的事情就接受他吧!Just Do It!
    那些高難度的事情為什麼會交給我?
    因為我有求人的本事!因為(他們覺得)我能做!我的福氣來了!
  • 老闆們都要會把「人」帶起來的人,同時他也要這樣的人能彰顯自己的專業。
  • 我們應該要在發現不一樣(的人)之時感到很歡欣,而不是頭大!
洪:
  • 學東西不是靠腦力、不是靠智力,是靠毅力!靠心力!
  • 「相信別人!」【被人家騙】比【防被人家騙】來得幸福一點。
--
林的Q:做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人,有潛力成為明日之星重要經理人的人,應該具備什麼特質?培養什麼能力或經驗?請列舉三項
許:
  • 30歲前要爭取「帶人」的經驗
  • 工作時,需要了解主管、部門的價值觀,最好這種價值觀與你的契合,或者你能夠調整到認同這樣的價值觀。譬如整個部門強調工作與生活要平衡?或者他們認同要工作9 to 9(半天:P)
李:
  • 必要培養「聽」的能力,因為聽不懂,就說不好
    • 不要選擇性的聽
    • 要聽得有智慧,體貼的聽到言外之意
  • 不是講自己想講的話,而是要用對方的方式,講對方聽得懂的話
  • 要做一個聚寶盆,學會「別人比我更重要」。要讓有你在的地方,就有「錢」產出:
    • 錢可能有形
    • 錢可能無形,譬如忠誠的供應商、堅不可破良好的信譽、人力資源的共享
  • 上班上「半天」指的正是9AM to 9PM,工作和生活哪有絕對切割的道理?工作即生活。
洪:
  • 最大的挑戰是「執行Executive」的能力
  • 創意Creativity」
  • 「溝通,尤其是聽Communication-Listen」的能力
    • 增加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廣度,如此一來就能培養更好的溝通、協調、聽的能力。
    • 堅定的意志力:如果我想要贏,沒有不可能的事。
    • 做了就做了,就過去了,花太多時間去緬懷、或去檢討意義不大,向前跑!
    • 看光明面:不抱怨、不責備、不推拖、不埋怨。
--
聽眾甲Q:請教衝突管理。
李:這個問題非常的大,我簡要的說明衝突管理的三個過程:
  1. 分工=>合工,整合發揮工作效率
  2. 合工後創造衝突,為了帶來競爭、刺激進步
  3. 衝突發生後要解決衝突,就必須找到解決衝突的尖點,加以對症下藥
聽眾乙Q:如何知道自己從事的工作值得投入,或者說該如何選取自己要投入的領域?或者,如何檢視自己到底要不要跳槽到另一個工作環境、企業?
許:兩大考量點
  1. 你對這個工作有沒有興趣?
  2. 你是否每天有在學習、成長?
    如果這兩個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這份工作值得你堅持下去!
聽眾丙Q:您提到要培養自己的執行力,可是身為CEO,你要如何培養、約束下屬也有執行力?
洪:
  • 分工如果能夠分好,就容易讓部屬各自發揮執行力達成目標
  • 目標設定清楚,朝著標竿直跑,也能達到高度執行力
    • 但是各位也要記得一件事:有時候長官給你一個模糊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不要限制你的possibility,因為他怕告訴你「希望業績成長300萬」,而你(們)其實能耐可以發揮到成長400萬,卻因為他設定的目標而只target在他想像的目標,這豈不是太可惜?
聽眾丁Q:如果遇到部屬提出了與CEO價值觀差距很多的概念,應該如何解決?
許:避免自己獨自決策,因為那個部屬會因此覺得你是在用Title及相關權力壓他,一兩次之後他再有什麼好的意見都不會敢提出了。有兩個替代方案可以檢證他的意見到底好不好:
  1. 召集其他主管一起來討論他的提案;
  2. 邀請其他與這個員工同部門、或者與這個議題相關部會的其他人一同來討論他的提案。
    如此一來避免了獨自決策的信任陷阱、促使部屬檢視他的提案,也幫助決策者了解基層的聲音,調整公司方向。
聽眾戊Q:一路走來,有哪些堅持不變的事,和要不斷改變的事?
洪:
  • 堅持不變的事:不變初衷。永遠記得當時的好!
    • 譬如麥當勞堅持品質不變,而且堅持給員工永遠三個F免費:Food, Folk, Fun(美食、熱情有勁的工作夥伴、無盡的樂趣)
  • 不斷改變的事:做事的方法
--
林Q:請給聽眾們最後的一點勉勵。
許:永不停止的學習,尤其永不停止閱讀

李:
  1. 要有企圖心,要立志(譬如不斷告訴自己「我要做CEO!」)
  2. 要接受挑戰!但是要保守評估我的承諾。
  3. 多多旅行,因為我看到了,我的想法就會不一樣。
  4. 感受要更纖細一點
洪:培養一個需要激勵的嗜好,因為他可以給你:
  1. 平衡壓力的好處
  2. 培養意想不到的能力與可能性

Monday, April 16, 2007

室內晾衣服形同自製毒氣室....30歲女肺功能似67歲

  一名年近三十歲女子在過去半年,長期關閉寓所門窗,並在客廳曬晾衣服,於兩個月前先後患上多種敏感症,更被專科醫生斷定肺功能老化。環保專家在她的單位測試,錄得大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比環保署室內空氣指標超標最少二十二倍。

  琦琦一向注重健康,從來不煙不酒,亦早睡早起,其中更會與朋友打球、游水及健身,故一向少病痛,即使流感高峰期也鮮有中招。不過,九六年十月底,琦琦的健康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除了皮膚敏感、鼻過敏外,半個月前,更開始每晚咳嗽。其後,她被醫生斷定為氣管過敏,琦琦說:「已經換了五、六個醫生,但都看不好!每晚都乾咳,咳到出血形同骨膜發炎,真的好辛苦!」

  為改善病情,琦琦一方面聽從醫生建議戒口,不進食生冷寒涼之食物,亦到專科醫生處驗血及進行肺功能測試,卻找不出病因。本報聯絡環保專家邱耀雄到琦琦家中視察,竟量度出單位內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達五點八ppm(百萬份數內所含分量),是環保署室內空氣指標零點二六一ppm的二十二點二倍,而客廳近曬晾衣服位置更量度出七點二ppm是指標的二十七點五倍。

  邱耀雄稱,琦琦寓所內無新裝修,也無添置新傢俱,她亦無上香或燃點香煙的習慣,更鮮少在家中煮食,只會在客廳曬晾衣物,故此單位內所積存大量的有害物質,與密室曬晾衣物有關。其後,他再量琦琦常使用的洗衣粉及洗衣用消毒皂液,又錄得近一ppm的爆燈數字。

  邱耀雄解釋,洗衣粉、柔順劑等消毒劑,大部分含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聚磷酸鹽軟水劑、漂白劑、增艷劑,甚至香精等成分,這些物質於蒸發過程會產生揮發性有害物質,如經常關上門窗,有害物質便會積聚單位內,等同自製「毒氣室」,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輕則患上過感症,嚴重更會搞出人命。

宜開窗製造「扯風效應」

  不過,邱表示,市民仍可在室內曬衣服,但必須開啟門窗要做到「扯風效應」,有害物質才會流出單位外。

  事實上,琦琦個案只是冰山一角。本報日前巡視部分地區單位,粗略估計,兩戶中便有一戶在單位內關窗曬衣,換言之,很多市民自製「毒氣室」中招也懵然不知。

Monday, April 09, 2007

[遠見]金磚四國褪色 波灣世紀來臨

金磚四國褪色 波灣世紀來臨

作者:楊瑪利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07年3月號 /全球卡達熱 

金磚四國已經落伍,中國印度不再新鮮,
現在全世界最新聚焦:中東的波斯灣地區。
飇創意、比規模、拚速度,杜拜效應感染中東,
產油國無不善押籌碼,這裡正在進行的建案,
加起來約32兆台幣,是台灣三年的全國國民生產毛額。

杜拜有個全球最高的杜拜塔、斐聲國際的帆船飯店,
有填海造陸的棕櫚島。
阿布達比也蓋起海上文化園區,找來博物館四大天王:
古根漢博物館亞洲分館;巴黎羅浮宮第一個分館;
安藤忠雄的海事博物館;
以及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哈蒂的表演藝術中心。

而卡達這個被評為中東地區競爭力第一的國家,
有造價高達3000億的人造珍珠島,
有每天投入23.6億做建設的本事,有向世界發聲的半島電視台,
有成為世界第一天然氣輸出國的本錢,有把國名秀出去的
卡達航空,還有矢志做阿拉伯世界窗口的伊斯蘭藝術中心。

中東醒獅/一個又一個杜拜
  去年6月,《遠見》雜誌〈全球必修杜拜學〉報導中東崛起的世界新明星杜拜,引起台灣社會廣大注意,大陸媒體轉載,當期雜誌銷售一空,目前只剩下幾份留底的庫存。

  杜拜擁有無窮的創意、超大規模的投資,以及超速度的執行力,永遠要做第一、做最大、蓋最高、服務最頂級。

  現在,這樣的杜拜效應已經快速蔓延開來了。

GCC六國〉總值32兆台幣錢潮,灌溉波灣領域
  今年2月底、3月初,當多數台灣人還在放年假的時候,《遠見》再次回到湛藍的波斯灣邊,看到的是一個個像杜拜一樣魄力的都市,正從杜拜的鄰近地區,一個個冒出來。

  說什麼金磚四國,可能過時了。現在全球最新的目光焦點、最多的錢潮、人潮,就匯集在崛起的中東波斯灣地區。

  圍繞著波斯灣的六國合作理事會GCC(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包含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阿曼,正像一隻突然睡醒的獅子般,充滿旺盛的企圖心,紛紛要讓自己的國家與 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正在這個區域內進行的建設方案,加起來約9660億美元,將近32兆台幣,相當於台灣三年左右的全國國民生產毛額。 (見163表)

  專家預測到2010年時,這個區域內的總投資額,甚至可能追加達3兆美元。

阿布達比〉神燈式都市建設,想什麼有什麼
  「想想看,全世界有多少地方,可以今天說,我希望有一家航空公司。然後,轟,兩年後你就有21架飛機降落在世界37個地方。

  想想看,全世界有多少城市可以今天說,我希望增加1萬5000個旅館房間,然後,轟,你就看到100家新旅館同步規劃興建中。

  再想一下,全世界有多少城市可以今天說,我要蓋世界最好的醫院、大學、博物館,然後,轟,你就看到法國名校索邦大學 (Sorbonne)、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全球最大的私人醫院之一)、古根漢博物館、還有法國羅浮宮就馬上要動工了。」

  這是今年3月《財星》(FORTUNE)雜誌報導阿布達比政府投資公司負責人、31歲的哈爾敦(Khaldoon Khalifa al Mubarak)說話的口氣。

  哈爾敦的確有「口氣大」的條件。因為他的城市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花費2000億美元興建一個個飯店、摩天大樓、博物館、美術館、造鎮、大學、醫院、機場……,計畫多到數都數不清。

  一個個又大型、又創新的建設案,讓阿布達比(Abu Dhabi;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第一大邦)外表看起來就像杜拜。《財星》的報導還特別標明,「這次,我們說的不是杜拜。而是在距離杜拜80英里外的阿布達比。」

文化園區,坐落古根漢、羅浮宮等四大博物館
  2004年阿布達比新邦長繼任後,擺脫過世舊邦長的傳統保守,開始展開急起直追杜拜的新動作,以更快速、更大膽的速度建設阿布達比。

  眼看杜拜的阿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獨領風騷,2004年阿布達比新邦長一上任就成立阿聯酋聯合航空(Etihad Airways),到2006年,載客數達300萬人次。

  去年《遠見》曾大篇幅報導2006年初阿布達比才剛完成的全世界最貴、造價100億台幣的酋長皇宮飯店(Emirates Palace),酋長皇宮飯店裡面有1002個施華洛世奇水晶(SWAROVSKI)大吊燈,大廳圓拱屋頂甚至比英國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還要大,手筆之 大、氣勢之宏偉令人瞠目結舌。

  而現在看來,那些只是阿布達比要大變臉的開始而已。

  就在酋長皇宮飯店外海,一個個新小島正在填海造陸中,當中就有一個文化園區。就在這個園區裡,將有古根漢博物館亞洲分館;巴黎羅浮宮 第一次走出法國,也將落腳這裡;還有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正在設計海事博物館;以及拿下2004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伊拉克裔女建築師哈蒂(Zaha Hadid),也正在設計表演藝術中心。

  這些世界級名建築師作品、這些世界一級博物館,一個城市只要有一個就不得了,結果阿布達比一口氣要在面積670公頃的文化園區上蓋上四個。

  設計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的蓋瑞(Frank O. Ghery)也為阿布達比設計古根漢,他的感受是:「在阿布達比做的事情,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想都想不到的。」

卡達〉創意賽式填海造陸,祭出珍珠島計畫
  波斯灣海水,總是湛藍而平靜,沒有海嘯颱風,沒有地震,海浪拍打岸邊也總是安安靜靜的,多少世紀來這片海水呵護撫慰著沙漠中的子民。但是這幾年來,波斯灣熱鬧非凡,因為一個個往海裡填海造陸計畫,百花齊放,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有創意。

  因為,豈止阿布達比崛起的氣勢與創意、企圖心像另一個杜拜,整個波斯灣地區其實正在冒起一個個新杜拜。

  杜拜在波斯灣填出棕櫚島(Palm Island)、世界島(The World);阿布達比的波斯灣海上將同時讓世界四大博物館匯聚一堂;而距離阿布達比以及杜拜一個小時飛機距離遠的卡達,則正在建造一個造價90億美元、 可容納4萬居民的珍珠島計畫(The Pearl)。

  從衛星圖上看下去,延伸而出的珍珠島鑲著一大顆、一小顆珍珠。造型跟棕櫚島一樣,噱頭十足。

  崛起的卡達,氣勢跟杜拜、阿布達比一樣旺盛。

杜哈亞運打響名聲,五年砸4.3兆再拚基設
  2月底當《遠見》採訪團抵達去年剛剛舉辦中東第一次亞運會的卡達首都杜哈時,隔天早上第一個採訪就被告知,卡達政府才剛剛宣布,即將 在未來五年內,追加1300億美元(約4.3兆台幣)在卡達的基礎建設上,包括興建新機場、新市鎮、新會展中心、成立自由貿易區、發展健康醫療照顧……。

  卡達人口目前只有88萬人,但是光是基礎建設的投資,未來每年就將近9000億台幣金額,逼近2300萬人口的台灣中央政府一年總預算。

  台灣知名建築師朱祖明,一聽到《遠見》到杜哈採訪,很興奮地分享,「我的女兒、女婿現在都在杜哈,女婿是義大利人,被請去幫忙蓋新機場,女兒正在幫王儲規劃新會展中心。」

  坐在杜哈當地人當嚮導的車子裡,行進間車主突然停頓,不知道前面道路怎麼走,尷尬之餘,他馬上解釋,「杜哈正在大興土木,道路常常改來改去」。

  當車子經過新崛起的新都心西海灣(West Bay)時,只見一棟棟高樓正在興建,雲梯、起重機充滿整個天際線,「這裡三年前什麼都沒有,nothing!你現在看到的統統都是這兩三年才有的,你猜猜看,這一區共有幾棟樓在興建中?180棟。」

杜拜效應〉產油國善用能源財,轉型如虎添翼
  一股野火像從杜拜延燒而起,才不過幾年內,波斯灣邊像是崛起了一股飇創意、比規模、拚速度的世紀大競賽。世界各地意見領袖已紛紛預測,世界新興經濟霸權、文化霸權,已自波斯灣來勢洶洶。

  這股杜拜效應的崛起,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過去五年來油元價格節節飇漲,從一桶不到20美元,曾最高飇到70多美元,讓波斯灣產油國擁有龐大的財力來建設國家。

  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六國中幾乎最沒有石油蘊藏量,2006年石油還占不到國民生產毛額3%的杜拜,竟然是目前最顯眼的國際巨星,「這 讓其他油源豐富的地區,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覺得自己才應該是老大哥才對,」被《財星》雜誌譽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專家的一位英國政治學者分析,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九成以上石油在阿布達比,阿布達比又是首都,「但是世界人都認識杜拜,卻不認識阿布達比。」

  連一無所有的窮小弟杜拜,都可以名揚世界,其他坐擁能源的富裕地區,自然興起「捨我其誰」的旺盛企圖心。

  例如擁有世界第三大天然氣蘊藏量、未來五年內將成為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LNG)輸出國、占世界產量30%的卡達。

  不少卡達人接受《遠見》訪問時都會說,「杜拜沒有能源,發展是沒有基礎的,無中生有,是虛的,我們有龐大的能源產業當後盾,發展才是實在的。」言下頗有跟杜拜較勁之意。

  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1970年代石油價格很好時,波灣產油國一度暴富,但1980年代後石油價格又下跌,讓他們長達20年經濟持平,後繼無力。因此這一波油價再起,讓許多波斯灣人瞭解到,必須趁此好機會發展能源以外的產業,追求多元發展。

  「預備將來油源枯竭或是油價下跌後,經濟仍可以成長,必須發展非能源產業才行,」幾乎每個在波灣地區遇到的人都這樣說。

波灣沙場/外資大撒銀彈
  多方因素帶動下,波灣六國在近幾年內成為世界崛起的新區域。

中東帶動北非,2006年外資直接投資成長95%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統計,過去三年來整個GCC六國的GDP規模,成長了74%,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也從2005年的1萬10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萬7000美元。

  除了能源產業成長外,海灣六國非能源產業的成長,也已經連續三年超過雙位數成長。

  英國倫敦穆迪(Moody’’s)副董事長古柏(Tristan Cooper)在接受《海灣財經》雜誌採訪時也指出,波灣六國前景看好,除了是過去五年油價攀升外最重要原因是,「這一次他們善用油源財富,比以往油元大 漲的任何時期都更審慎、更好。」因此穆迪在2006年10月底將海灣六國政府發行的債券信用評等大幅調升。

  又根據《中東》(The Middle East)雜誌報導,目前油元飇漲不只帶動波灣六國,連鄰近的北非等地,都帶動起來,「光2006年的外人直接投資中東與北非,就比2005年成長 95%,儘管金額仍遠遠比不上中國大陸的外資投資,但成長率已居開發中區域第一名。」

後成吉思汗時代,台商何不整軍再攻中東?
  聯合國出版外人直接投資報告(FDI)的官員就指出,由杜拜帶動的開放、自由風氣,已經讓整個伊斯蘭世界正默默大轉型。不只是經濟,還包括政治與社會都逐漸走向自由開放的腳步。

  例如以前的回教世界保守封閉,連外國人要申請護照入境都十分困難。

  但是現在愈來愈多伊斯蘭都市,如杜拜、卡達等,不但開放外人投資買賣房地產、開放電信自由、更開放外人投資金融等。

  在政治社會上,過去中東婦女沒有投票權,現在卡達已經開放婦女投票,並且鼓勵過去一直待在家中的婦女就業。過去回教世界不准喝酒,但杜拜早已開放。

  這些現象均讓外人投資信心大增。

  展望未來,已經積極尋找多種經濟成長管道、也愈來愈開放的波斯灣,各方預測前景看好。

  現在到波灣六國各大都市,一般人感受最強烈的是,整個地區像是個超級工地秀。到處都在興建馬路、大樓、飯店、機場、捷運、博物館……,一棟連一棟,一區連一區,感覺好像永遠沒有蓋好的一天。是的,那正是崛起的波灣六國此刻最佳寫照。

  當台灣首富郭台銘也看到杜拜機會,計畫到杜拜成立全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時;當法國國寶羅浮宮也看到波灣機會,忍受國人「喪失國格」的抗議,首次走出巴黎到沙漠設分館時,一向看大陸的台灣人,應該可以在波灣地區再找到一個新興處女地。
--

波斯灣地區所謂的滾滾錢潮、人潮、無止盡機會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沒錯,可是我在閱讀的時候不斷縈繞腦中的主流思想是:波斯灣都不波斯灣了,中東都不中東了....

當地國家政府傾全力發展自己地方、國家的特色,投入基礎建設,改善國民生活環境,轉化原本只單純依靠原物料的產業型態,升級成可以發展觀光業或其他產業的環境......一切的立意看起來都很美好,勇於做夢、更敢投資的魄力也讓許多其他地方、其他人羨慕不已。

可是身為一個愛好旅行者,我開始恐懼於在這些地區、這些國家中發現另外一種"Made in China"現象--我何必要坐個飛機大老遠飛到波斯灣感受人造台北、人造東京、人造倫敦、或者人造巴黎?

文中另外提到他們將擁有世界上的四大博物館/美術館進駐生活圈,是多少人要去欣賞那麼多的藝術品?又以羅浮宮為例,「羅浮宮XX分館」帶給人們的吸引力是一回事,典雅的藝術作品是跟迪士尼樂園一樣可以四處複製、再造的嗎?就算很多的人潮因為這些偉大的建設搬入了波灣生活圈,當他們想要一親羅浮宮芳澤的時候,為何要捨前往羅浮宮這麼美好、完整的夢而逐「XX分館」?

怪了,是只有我對於杜拜風感冒嗎?.....

Saturday, April 07, 2007

[大公網]港評: 英媒三大偏見抹黑中國

在學姊的版上看到這篇文章,也看到了另一個學長的論點:
大陸媒體就喜歡指著西方人鼻子罵
罵他們為什麼瞧不起中國,為什麼鼓吹中國威脅
永遠一副不堪受辱樣
正如台灣人的悲哀一樣
永遠有中國人的悲哀...

經濟學人說得好
在香港沒有真正民主自治,西藏不能取得自治情況下
加上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遲不改變
周邊國家還是會懷疑它所謂的和平崛起!


港評: 英媒三大偏見抹黑中國
2007-4-2

【大 公網訊】英國《經濟學人》日前刊載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聳動的命題:為什麼中國之外很少人相信它自稱的「和平崛起」?文中,把中國與鄰國的關係描繪得一 片漆黑,看不到光明。該文為中國的讀者提供了一種可參閲的思維角度,從文中可以找得到西方爲何對中國的發展如此擔憂的蛛絲馬跡。

《經 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在全球發行。《經濟學人》的文章一般沒有署名,而且往往帶有鮮明的立場。雜誌的寫作風 格十分有特色,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資訊。該雜誌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上的立場都是傾向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過度的介 入。《經濟學人》的文章也以妙語聞名,幾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帶嘲諷與幽默。一些人甚至說,只要作者知道如何開玩笑,無論其政治立場,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經濟 學人》上發表。

因此,該篇描繪中國與鄰國關係的文章,是否屬於開玩笑類的,我們不得而知,還是當作嚴肅的話題來對待吧。該文有幾個顯著的代表著西方的思維特點。

首先,把中國崛起與西方列強崛起相提並論,這是牽強附會的思維特點

文 章把中國崛起與德國崛起、美國崛起放在同樣的類別中,先入爲主地為中國做出了定性:「如同德國在19世紀崛起,美國在20世紀崛起,中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 大國引起了恐懼與羡慕。恐懼在它自己的周邊國家中最為劇烈。」「內部改革不會改變一切:無論政治體系如何,一個大的、崛起的國家令較小的鄰國感到害怕—問 問美國後院那些國家就知道了。但中國在國內奉行開放和多元化之前,沒有任何魅力攻勢可以令鄰國完全放心。」

這 樣一來,指責中國的立論就好辦了,中國的發展與德國的侵略擴張行爲、美國的霸權行爲,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國立刻成了輿論的靶子。中國的和平發展、和諧世界 主張,以及睦鄰友好政策,都不重要了,都不存在了。作爲中國人,恐怕絕對想不到,中國的發展剛剛起步,這麼快就與德國、美國掛上了勾。

其次,無憑無據隨意指控,甚至可以捏造事實,混淆是非,這是事實與結論脫節的思維特點

文 章承認「一個世紀以前,中國大部分邊界有爭議。幾乎多數爭議都已經解決」,也承認「多數亞洲國家享受著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但是文章卻事實歸事實,違心的 結論歸結論,指稱「然而,在這片地區難以找到中國的堅定朋友。即使是中國主席胡錦濤握手的俄羅斯也是一個祗可共安樂不可共患難的朋友。中國在亞洲地區大對 手印度和日本都對中國抱猜疑甚至偏執狂的看法。密友名單就只剩下可數的幾個落後的獨裁國家,如緬甸和朝鮮。而甚至於它們的友誼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是哪種多數爭議已經解決啊......睜眼說什麼瞎話....

這是旁觀者清嗎?應該不是。作爲中國人,我們的感受完全不同。中國歷史以來,現時是中國與周邊鄰國最和睦的時期,沒有重大的政治衝突,沒有嚴重的軍事摩擦,沒有無休止的經濟糾紛。與中國交朋友,是當前周邊國家的主流政策。西方媒體對這些重大的變化,從來熟視無睹。

有點好奇經常發生仇日衝突的國家除了韓國,是哪個國家啊....
「與中國交朋友」?"不得不"與中國廣大的人口、市場交朋友這樣的說法應該比較接近現實。如果不是為了$$,周邊國家的主流政策何苦要特別去與你做朋友勒.....

第三,以西方意識形態作爲唯一評判標準。這是強權思維

文章說:中國沒有朋友的真正原因,「既然沒有可吸引鄰國的觀念或價值,它就退回復活的民族主義來驚嚇它們:我們是一個大國,始終是一個大國,看見我們就得閃開!」

把西方的觀點與心態套進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之中,是西方媒體討論中國問題時的最大敗筆,就是典型的先入爲主。《經濟學人》這篇文章,同樣脫離不了這樣的巢臼。

與 過往數十年比,當前是中國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最衰落的時期。中國自改革開放起,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已達30年。中國30年的腳步說明了什麼?一,中國要與全 世界修好,20多年無戰事,和平成爲中國的主流價值。二,中國積極融入世界。支持與進入經濟全球化已是中國堅定的國策。三,中國誠心誠意與周邊國家修好, 而且要達到富鄰的更高目標。

對於中國空前的努力,西方看不到,如果看不到,還有什麼客觀公正可言?既然不能做到客觀公正,又有什麼結論可以觸發中國人深思的?謾駡是無濟於事的,西方媒體切記!

中評社香港2日

Friday, March 30, 2007

[遠見]貿易門戶敞開後,經濟力正崛起、消費力已抬頭 越南機會財還剩多少?

貿易門戶敞開後,經濟力正崛起、消費力已抬頭 越南機會財還剩多少?
作者:宋秉忠 攝影:黃菁慧 出處:2007年3月號 /向古人學習 

貿易門戶敞開後,經濟力正崛起、消費力已抬頭越南機會財還剩多少?
2007年初,越南已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50個成員國。
現在的越南》太開放、高競爭。為了趕上中國,越南急切地迎向世界市場,做出更大的讓步。
實際上的越南》是低工資、高消費。
胡志明市人民富起來了,奢華消費蔚為風氣,也反映了強勁的地下經濟。
發展中的越南》是台商擴大影響力。
狂飇的胡志明股市、改革樣板新順加工出口區,都是台商影響力的證明。
未來的越南》面臨大危機、大商機。人才不足、政府效率不彰、基礎建設缺乏等都是困境,但開放外資BOT卻極可能是翻盤的機會。
越南,正書寫一則大膽開放的經濟神話。
而台灣,何時才能從畫地自限的夢境中醒來?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大陸對外開放才真正確定下來。15年來,「大陸工資只有台灣1∕10」「大陸工人一週工作七天」;火鍋店、婚紗攝影、卡拉OK在幾個月內,賺回一個資本額的「中國神話」,吸引台商前仆後繼。

  現在低工資、高消費的「中國神話」,又出現在越南,特別是前南越首都西貢地區。

  一個鞋廠的女工每月基本工資1500元台幣,只有台灣的1∕10,像寶成、豐泰兩家NIKE的下游代工廠,動輒雇用數萬名越南工人,規模甚至超過中國大陸。

  越南工資收入雖低,但消費水準一點不輸中國大陸。新上市公司老闆、政府高層的親屬、返國探親的越僑,把胡志明市辦公室租金炒到一坪4000多台幣,比台北101大樓還高。

  而曾經讓無數美國阿兵哥心碎的越南,1975年結束越戰至今30年後,全民上下的當務之急卻是倒向美國、擁抱資本主義,好大賺外匯財。

太開放.高競爭
加入世貿後外銀競爭白熱化
  2000年與美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後,越南通往世界市場的最後障礙終於被打開。由於晚中國快十年,越南只能加速腳步追趕。為了在2007年1月11日成為世貿組織第150個會員,越南做出比中國更大的讓步。

  世貿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開放外資銀行」,2006年11月,大陸公布的新版「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大幅縮小原先入世時的承諾。想承作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必須成立註冊資本比分行多十倍的子行,並受大陸監管,此舉遭致國際金融界的批評。

  相反地,越南卻對外大開方便之門。

  兆豐國際商銀胡志明市分行經理黃士明表示,越南比中國更大膽,早在越南加入世貿組織前,越南就已開放外資銀行設立分行、入股當地銀行。因此,對於越南外資銀行來說,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不開放」,而是「太開放」。

  全越南的台商不過2000多家,僅約東莞台商的1∕3,大陸沒有台資銀行分行,但越南台資銀行的分行、辦事處卻多達19家。

  兆豐產險越南代表何豐道就表示,越南加入世貿組織後,削價戰開始白熱化,許多台商拿著外資銀行的報價單要求降價;保單實際收益掉了快七成,以前做一張保單,現在必須做三張保單,才能損益平衡。

  黃士明便表示,競爭如此激烈,兆豐國際商銀對於是否在越南設立子行還在慎重考慮中。

門檻低/外商投資可大可小
  越南對外開放的積極作法,已經獲致跨國公司的回響。

  2006年,英特爾宣布投資10億美元,在越南興建美國之外最大的封裝測試廠。南韓浦項集團也計畫投入30多億美元,開發新都市中心及興建軋鋼廠。

  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推薦下,於2006年12月親自考察越南。據媒體透露,郭台銘計畫投資10億美元,在越南建立海外第四個主要生產線。

  股市名嘴謝金河在2006年12月首度率團參訪越南後,也曾公開表示,印度只適合旅遊、只適合郭台銘(這種大公司)去玩,但越南卻可以讓台灣中小企業大展手腳。

敢消費.奢華風
向洋開放/外國人社區形成
  越南的大膽,來自根深柢固的海洋文化。古老神話中提到,女神生了100顆蛋孵化成100個人,其中50人往山上發展,成為現在越南的少數民族;而向海洋發展的50人,成為「京族」,是孕育越南文化的主要族系。

  地理條件更讓越南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很高。儘管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3%,越南海岸線卻達3000公里,與中國相當;當中國還苦於沿海內陸的發展差距時,國土狹長的越南卻全都是「沿海」。

  像西貢河以南的富美興社區,目前有2萬人常住,其中一半是越南的企業新貴或政府高官,另一半則是分別來自24個國家的外國人。

  社區內有台、日、韓僑校(從小學到高中),有美語教學的國際學校。2005年7月,全越南第一所外國人辦的全英語教學的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RMIT)正式開學,3000多名越南大學生在此上課。

  越南曾經被法國統治近百年、二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過,在1975年之前,美軍聚集的西貢,繁華更勝台北。

  對於40多歲的日商瑞薩半導體越南董事長兼執行長佐藤恒夫來說,越南是他第一個外派長駐的國家。到越南之前,他曾經詢問過許多朋友:「二戰時被日本占領的經驗,會不會使得越南人仇視日本人?」

  到了越南後,佐藤恒夫才發現,和台灣一樣曾經被日本占領過的越南,大概是亞洲國家中少數對日本親善的國家,不但對日本,越南人對其他外國人,也都很友善。

  因此,佐藤恒夫計畫在未來,把越南變成瑞薩全球的教育訓練中心,在當地調訓全球員工。

台灣人在這一點上無庸置疑也享有同樣優勢:台灣人對外國人的友善。
我會想到的反而是部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長期仇視、韓國人對日本人的仇視,
那樣的仇視扼殺了多少的商業契機....戒之、戒之


聖誕狂歡/胡志明市更勝台北
  走在被台商稱為「小天母」的富美興購物街,隨處可見日本餐廳、美國甜甜圈、韓國寵物店,店裡一隻狗要價2000美元、澳洲人開的 PUB、法國歐舒丹(L’’OCCITANE)保養品專賣店。即使是越南人開的可頌麵包專賣店,兩坪大的店面仍擺放了15種法國進口的火腿和20種起司,迎合社區內西方人的口味。

  2006年底的聖誕節連續假期,外國人大都返鄉過節,但越南新貴和他們的孩子,卻仿效西方人的傳統,穿聖誕老公公衣服,騎著摩托車,碰到人就大喊:「Merry Christmas!」。

  同時間,胡志明市內的REX酒店周邊,也湧入十幾萬名歡慶耶誕的胡志明市市民,把聖誕節氣氛弄得比台北、上海更熱絡。對照今昔,31年前,這個曾為美軍聚集的繁華市區,在1975年美軍撤退前夕,湧入的是大批難民,等著搭乘直升機逃離越南。

  美軍在西貢一擲千金的消費習慣也深植當地人心,讓他們在富裕後,也捨得消費。

  即使2005年越南人均所得也不過640美元,但胡志明市的人均所得卻已達1640美元,幾乎是全國平均的三倍,相當於全中國的平均所得。
文化侵略噁心的全球化效應XD,到底是誰規定人人都要歡慶聖誕節的啊!!!
另外,文中
難不成正在透露出一項多數外國人不願意見到的現象:千里迢迢飛到
越南一趟後,吃的、穿的、買的、感受到的,都跟「家鄉」沒有兩樣?
我們真要去到越南感受那再熟悉也不過的資本主義銅臭味嗎?

地下經濟強勁/錢不愛存銀行

  在這個曾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洗禮的城市,奢華消費已經成形。有人形容胡志明市是「新店」,每週出現新的店。

  黃凱是越南最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家族經營絲織品專賣連鎖店「khai silk」,更是越南最知名的時尚品牌,單品價格都在100美元(新台幣3300元)以上,旗下還包括餐飲、房地產、購物廣場等。

  黃凱於2006年開的「明朝」中國餐廳,光裝潢就100多萬美元,還不包括從中國進口的20多個貨櫃的家具。

  即使每人平均消費是35美元(1155台幣),「明朝」餐廳仍座無虛席,黃凱計畫一年後把人均消費提高到50美元(1650台幣)。問他,「漲價不怕嚇跑客人?」黃凱卻自信地說,五年前他開的法國餐廳,平均消費已達75美元(2475台幣)。

  台越合資企業「富美興」在2000年推出的「富佳九九」別墅區,更是印證越南人財富的最佳典範。99棟不同造型的別墅,在半年內賣完,當時每棟售價在35萬美元到70萬美元間,短短五年內,價格又再暴漲一倍。

  越南人表面上的低工資收入與實際上的高消費背後,反映出越南龐大的地下經濟。

  1975年越共統一南越後,宣布南越幣兌換北越幣是5000比1,等於變相沒收南越民眾的財產。此舉造成南越民眾普遍不相信銀行,不願把錢存在銀行裡,一有錢就買黃金放在家裡。要買機車、房產等高價物品,越南人也習慣以黃金計價。

大台商.搶上市
南方掌權/與台商共謀出路
  2006年4月越共第十屆大會,國家主席、總理分別由來自南方的阮明哲和阮晉勇出任,南方的改革力量首次主導越南政壇。在此之前,越南政治的三巨頭:越共總書記、國家主席和總理,一般是由北越、中越、南越的官員出任,以凸顯區域平衡
實在忍不住不想到瑞士的委員制...讓各種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在國家統治殿堂
中分別佔有適當的比例,以充分的讓各種背景人民的權益受到尊重與保障...


  2006年底,當越南完成加入世貿組織談判之際,《Newsweek》即指出:「南方之歌──河內共黨贏得越戰,但當國家向世界開放時,南方出身的改革者卻領導蓬勃發展的越南經濟。」

  而在越南這一波由南越人(或稱西貢人)主導的經濟國際化浪潮中,行事風格與西貢人相似的台灣商人,無疑能發揮比其他外國人更大的影響力

  曾擔任越南前總理武文杰經濟顧問的潘正養指出,西貢人和台灣人一樣有冒險開放、不向封建制度低頭的性格,也願意接受新事物

  潘正養曾接受武文杰的委託,在胡志明市發展加工出口區,做為全越南的學習樣板。他帶著計畫書先於1989年到台灣,與經建會官員討論。這個計畫得到已故台商中央貿開董事長丁善理的支持,發展成為新順加工出口區。

  15年來,新順加工出口區總計吸引165家外商進駐及9億美元外資,替越南創造5萬5000個就業機會,及10億美元外匯存底,占越南外匯存底的1∕10。也因此,當美國總統柯林頓等外國政要訪問越南,新順加工出口區一直是越南官員對外展示改革成果的櫥窗。
臺灣人加油!
從這裡看得出來我們(當地的台商)是大有可為的啊!
成功的移轉台灣加工出口區的經驗造福給其他發展中的國家,功德一大件!
更何況,現在許許多多越南來的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產生,兩國間的關係
理應要越趨緊密,合作可以更多元化更豐富才是。


台越合作炒股/市值暴漲7倍
  股市則是另一個凸顯西貢人和台灣人冒險精神的例子。2000年7月,胡志明市的證券交易首先啟動,2005年,河內才跟進。

  不到七年,胡志明股市市值已成長七倍,光2006年,越南股市市值就漲了154%,居亞洲第一。

  其中,胡志明市的貢獻大於河內,因為2006年底上市的157家公司中,有89家,是在胡志明市掛牌。

  在2006年12月裡,平均每天都有兩家以上新公司在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掛牌,原因是政府規定2007年上市的公司將不再享有兩年的營業稅減免。截至2006年底,已有五家台商在越南上市,大亞電纜更是第一家被越南政府當做樣板,首先批准上市的外資企業。

  大亞電纜越南總經理陳炳森指出,越南政府希望財務透明的台商提升越南股市水準。

  果然,2006年2月,大亞電纜上市後,胡志明市股市一路攀升,目前大亞股價幾乎是上市時的兩倍。而越南股王SJS(基建類股)市價四個月內更暴增五倍,每股市價超過1000元台幣,是越南一般股價的十倍。

  台灣人的哄抬,對越南股市的影響有多大?

  1990年台灣股市上萬點時,西貢證券業務第二部副理阮富強正在台大經濟系念書,即使課業繁重,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但他仍然「打起精神」投資台股,也見識到台灣人在股市中表現出來的堅強賭性。

  阮富強表示,越南股市的起伏,絕對與台灣投資客有關係。

  像2000年7月到2001年7月的一年內,胡志明市股市由100點大漲到571點,就拜中國及台灣投資客所賜;2006年胡志明市股市再度狂漲到近800點,這次中國投資客缺席了,反倒是台灣人持續加碼,與日、韓、歐投資客,一起成為越南股市的主要外國金主。而且,台灣投資客喜歡借越南人頭投資,對於越南股市的實際影響力,遠勝其他外國人。

大危機.大商機
1.教育低落/最缺高級幹部


  在各方面都欣欣向榮之際,越南的發展仍有一些限制。

  例如,目前越南仍以傳統產業為主,資訊、高科技業的投資仍少。製鞋、紡織、自行車、家具等台灣傳統產業都已經進入越南,而台商最擅長的資訊代工業,還在越南缺席

  台商在中國建立全球第二大的資訊硬體生產線,主要是得力於中國充裕的高中職工人,以及四通八達的運輸網路(中國高速公路總長僅次於美國),但這兩項恰恰是越南的弱點。

  越南宣稱國民識字率高達97%,但這只是因為越南在法國統治期間,把文字由漢字改為拼音文字的結果,不代表越南整體教育水準提升。

  即使越南政府推動全民義務教育已經20年,而且宣稱2005年時已經達成全民入學,但是直到現在,越南的小學到高中都還是上半天課。

  相當於台灣建中的胡志明市「成大義」中學,也是二部制:上午班是6點半到11點半,下午班是1點到6點,學生每天只上課五小時。

  而且,全越南沒有一所高中以下的學校有400公尺長的運動場,胡志明市台北學校是唯一的例外。問越南老師,沒有運動場,學生要如何上體育課?老師回答說,學生家裡的勞動已經很多,到學校,不需要再運動了。

  由於高中以上學歷的工人程度欠佳,以致於越南台商工廠雇用的中高階幹部清一色都是大陸幹部,形成一種特殊的管理模式。

  像全球前三大IC設計公司瑞薩半導體評估在胡志市設廠前,最大顧慮就是擔心找不到合適的高級人才。

  即使與全越南最好的百科大學接觸,瑞薩也找不到合適人才;最後,瑞薩只能先贊助越南大學開設IC設計課程,並且首開先例,在公司營運前一年,先招收員工,加以培訓。顯見越南高級人才的缺乏。
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很慶幸台灣具備相對良好的基礎,讓我們的高級人才不至於
匱乏,而且我們的高階人才仍然具備積極任事、任勞任怨的良好品德。
不過話說回來,照最近幾年荒腔走板教育政策的執行狀況來看,實在不能不為了
我們的下一個世代人才資源憂慮......
我們的政府到底要跌到怎麼樣的谷底才懂得醒悟呢......XD

2. 交通是罩門/海陸都不通


  此外,越南的交通建設落後,也成為台商發展資訊製造業的大罩門。

  國土狹長,南北長達1650公里,是台灣的四倍;從南邊的胡志明市到北邊的河內,車程就要四天。

  為解決運輸問題,已在胡志明市附近設廠12年的大亞電纜,2005年又在北部的海陽省建第二座工廠,就近供應北部市場。

  大亞電纜的競爭者南韓LG原先在北部的海防設廠,最近為了開拓南方市場,也到了大亞南部廠附近建廠。

  陸運走不順,但越南也未善用它的海岸線發展海運。

  占全越南73%貨櫃吞吐量的西貢港,水深只有10公尺,白天只能停靠負載1600個貨櫃的小船;夜間由於缺乏導航設備,長度175公尺以上的船舶不能航行。

  由於胡志明市區及周邊道路大都只有兩線道,聯接碼頭的道路更只有一線道,貨主通常都直接派小車進入港區,打開貨櫃、取貨。一位台商笑說,他在全世界都沒看過這種情景。

  由於市區道路狹窄,白天,貨櫃車不能行駛市區,因此,西貢港又創下另一個世界先例,碼頭裝卸作業是在夜間進行。

3. 效率差/一張執照60個章

  最讓外商詬病的是越南政府執行基建的效率。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灣房地產業者指出,越南人口大約是中國的1∕10,基建速度居然也是中國的1∕10OMG......

  以拆遷為例,台商在中國投資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中國政府的拆遷速度。當地政府只要在民宅牆上噴上個「拆」字,幾天內,居民就乖乖地搬走。

  但在胡志明市,光是申請一張建築執照就可能要花上兩、三年,蓋60多個印章。OMG......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內戰已經結束58年,許多當年的地主死的死,逃的逃,中共順理成章成為中國最大的地主。但越戰結束不過32年,許多土地所有權仍有爭議,因此,拆遷特別困難。

  南韓財團計畫在美國前駐南越大使館附近,興建胡志明市最高的大樓,光是協調拆遷戶,就拖了兩年,到現在都還無法動工,還有住戶拿了錢卻不搬家。

  越南基建不足,對於外商來說,固然影響投資,但也反映商機。2007年1月11日,越南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之前,越南政府已經表示,開放外商經營基礎建設的BOT案。日本政府便於2006年宣布,將協助越南興建南北高速公路及高速鐵路。

韓國斷尾求生/棄釜山建網絡
  緊抓越南成長契機,最值得台灣效法的是南韓。

  2002年時,從中國來的中轉貨櫃曾占韓國港口貨櫃吞吐量的30%至40%,韓國政府便決定在2020年前投資590億美元擴建釜山新港,讓韓國成為「東北亞航運樞紐」。

  但是最近三年,中國的中轉貨櫃逐年減少,2006年前十個月,南韓整體港口貨運量增長不足2%,中轉貨運量增幅不足10%。

  為了求生,南韓政府於2006年底毅然放棄「東北亞航運樞紐」計畫。取而代之的是,由南韓政府、銀行和釜山港務局共同出資,成立物流發展基金,在印度、越南投資興建新港;同時收購歐美的中小型航運公司,形成由碼頭和船隊組成的「全球物流網絡」。

  2006年11月,釜山港務局聯合九家韓國公司投資3.49億美元,在胡志明市附近的蓋梅港建造三個碼頭。

  釜山港務局向西方媒體表示,目前正關注多個越南港口的投資案,做為建構「全球物流網絡」的第一步。

  相形之下,台灣的作為卻是進退失據。

  高喊「亞太營運中心」,卻不肯面對兩岸三通的現實;擔心「東協加一(中國)」窒息台灣經濟,但又不像日韓政府帶頭投資越南基建。

  由新加坡APL物流集團與日本三井商船合資成立的「第一接運開發」,是越南第一家外資碼頭貨運公司,總經理是曾在高雄港工作十多年的台灣人萬尚杰。

  看到日本、南韓、新加坡政府帶著本國企業,在越南修公路、蓋港口,萬尚杰替台灣著急。他表示,台灣船商已經有五、六家到西貢港設點,但卻沒有台灣人到越南蓋碼頭,服務台灣航商。

  像萬尚杰這種親眼見證「越南奇蹟」的台商,心中都有一個疑問:當日韓商人隨著本國政府大舉進入越南,並且後來居上,威脅台商的生存時,台灣政府在做什麼?
醒醒....醒醒啊!!!!齁優XD

Sunday, March 25, 2007

ENG Joke- You Know It's Time To Diet When....

1. You dance and it makes the band skip.

2. You are diagnosed with the flesh eating virus, and the doctor gives you 22 more years to live.

3. You put mayonnaise on an aspirin.
  • mayonnaise n. 美乃滋
  • aspirin n. 阿斯匹靈
4. You go to the zoo and the elephants throw you peanuts.

5. Your driver's license says, "Picture continued on other side."

6. You ran away and they had to use all four sides of the milk carton for your picture.
  • milk carton 牛奶盒紙盒
7. You learn you were born with a silver shovel in your mouth.
  • shovel n. 鏟子。
    這裏為啥好笑?因為通常我們是說銀"湯匙(spoon)"....
8. You could sell shade.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遠見人物論壇Nr.57<網路趨勢下一章:以網友為中心的新興媒體>我的筆記

活動eDM
時間:96/03/21 14:00-16:00
主講人:Yahoo!奇摩      鄒開蓮董事總經理
主持人:
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 王力行發行人
與談人:大小創意齋 姚仁祿創意長
--
我為何能去?在幾週前我看到消息就請假了...還好演講內容沒有讓我失望!
鄒總經理(以後稱呼Rose,她的英文名字)準備了很清楚的簡報分享了她所觀察到的新興網路媒體趨勢,與Yahoo奇摩的經驗。演講時間不長,可是算得上是一場相當豐富的知識饗宴。而且我因為夠早抵達會場,坐在有桌子可以抄筆記的位置上,還有礦泉水可以喝,哎呀~享受!
我以下主要將以列點的方式把演講內容寫下來,無法完整的成篇成章,請大家多多見諒。
--

鄒開蓮
  • 學歷 :
    美國西北大學J. L. Kellogg 商學院研究所管理碩士
    波士頓大學大眾傳播碩士(我想去!!!!!!!!!!!!學姊!!!!!!!!!!)
  • 經歷:
    • MTV音樂電視頻道 總經理
    • 華納唱片公司(UFO/Warner Music)
    • 寶僑家品股份有限公司(Procter & Gamble Taiwan)
    • 奧美廣告股份有限公司(Ogilvy & Mather Taiwan)
    • Yahoo!奇摩 總經理(現任)
--
  • Time雜誌封面揭櫫的2006年風雲人物不是別人,就是「你!」即每一個讀者本身正式這一年的風雲人物。再清楚一點說明,由於這個時代的網路媒體應用讓每一個個人都可以透過各種線上的書寫、回應、張貼、評論為自己的論點發聲、引起其他讀者的共鳴、甚至提出某些具體的貢獻,所以每個人都扮演了關鍵腳色。
    • Rose進一步強調:這樣的論點其實隱含了一個更重要的焦點:the Power of Mass已然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

  • 網路進化三步驟
    • Public (The Web)==>
      公司、企業單方面資訊提供、鋪陳的網路媒體運用型態
    • Personal(My Web)==>
      個人也可以進行資訊提供、鋪陳的
      網路媒體運用型態
    • Social (Our Web)
      許多的個人形成「社群」來共同互動、經營網路媒體運用型態,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局面,也是未來的網路應用發展方向

  • 現在是全民媒體Social Media的新時代,要用開放的平台、參與便利性與社群連結起來的時代。重視FUSE的運用:
    • Find 發現
    • Use 使用
    • Share 分享
    • Expand 拓展

  • 全民媒體的核心運用在三方面:
    •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貢獻內容
    • 新興技術:譬如RSS
    • 個人化追求Personalize:譬如針對個人興趣取向呈現的網路廣告就會不同;譬如讓個人針對需求把模板頁面中需要的功能留下,不要的功能刪除或移動到後方

  • 新興媒體是眾人智慧的匯集,大幅改變了許多傳統概念中的傳播/行銷思維:
    • 資訊呈現方式的改變:Closed==>Open
    • 資料貢獻者的改變:Selected Publisher==>General Public
    • 「成功」定義的調整:Hits==>Niche
    • 績效評估依據的改變:Rating==>Network Effect
    • 參與方式的改變:Control==>Participation
    • 內容取向的改變:Corporation Interest==>User Interest
    • 分享概念的轉變:Copy is bad==>Copy&Attribute

  • 網路的貢獻之ㄧ,在於讓我們去redefine Media,反省顧客到底在意的是什麼,什麼樣的資訊才是他們要的,而不只是「我們想要他們看的,我們以為他們要的」。話說回來,當發現顧客要的東西(所謂的)水準低下之時,我們也應該持樂觀態度去期望無論怎麼延展,社會大眾自然會把過份低俗的東西淘汰掉,把那些比較優質的部份昇華留起來。
    (我個人其實比較悲觀ㄟ...在低俗化這點上。是啊~社會大眾要什麼?要7788、要黑瑟會美沒、要模飯棒棒唐嘛....如果社會大眾真的這麼有要「篩選」的認知,他們會存在那麼久?)

  • 交叉論壇姚仁祿問:網路媒體的發展到底有沒有極限?
    • 如果科技技術能夠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支援Web的革新,Rose以為沒有極限可言
    • 如果真要談到有極限之處,Rose認為應該存在於法規、政策這種面向,是人為的規定限制了網路媒體的發展(譬如複製人科技是否可以達成了?科學家雖持肯定態度但是複製人牽涉到太嚴重的人倫問題,在法規面上我們自然"必須"要加以限制。網路發展同理)

  • 交叉論壇姚仁祿又問:現在有人在說Copyright似乎越來越像是個沒有意義、沒有實效的限制,應該改名叫Copyleft了,Rose的看法如何?
    • Right的問題長久以來就存在,而且就已經很嚴重,這個部份將會是接下來的網路媒體面臨到最大的議題,關鍵還是在上面所說的:「人」是否要透過法規、政策去對這個部份的「違反」加以限制,或者要顛覆這些限制,那時候再來談這個問題或許會比較清楚。

  • QA時間參加者A問:網路廣告的下一步在哪裡?
    • 廣告會出現在editorial relevant 的地方、廣告與search的關鍵字relevant==>
    • 運用content match的科技==>
    • behavior targeting:紀錄一個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所有使用行為(搜尋「車」這個關鍵字、看有關車的新聞、點閱賣車的廣告,etc)歸納出使用行為的結論後(這個使用者有興趣了解與「車」有關的資訊),往後在使用者於網頁上任何頁面中查閱資料時,都安排露出有關「車」的廣告,吸引他高度的注意與刺激消費慾望。
      • 這種behavior targeting衝擊最大的會是廣告主,因為他們於是被迫要把本來給general audience的廣告設計成one on one的廣告,以直接取悅這種單一客戶
    • Rose也連帶點出網路廣告的快速發展其實帶來更明顯的,還有人力上的需求變化。舉Yahoo美國總公司的狀況為例,她發現許多貢獻於網路廣告的從業人員大量的採用了更多有特殊專業背景的人才,譬如心理學背景、社會學背景,他們從該專業出發,研究「人的行為」,產出更有利於產品開發、拓展的新點子。

  • 最後一件大事:每一件事情要成功就是要「抓住關鍵」。FOCUS!

Monday, March 05, 2007

【遠見】向古人學設計 古代美學密碼現代時髦商機

向古人學設計 古代美學密碼現代時髦商機
作者:宋秉忠 攝影:陳宗怡 2007.2 /向古人學習
設計元素,就像陽光、空氣、水,古今中外一體適用。
提煉古代美學,創造現代流行商機。
全球熱賣超過1000萬支的Nokia 6108手機,手寫筆和按鍵造型,分別取自兵馬俑的劍和盔甲。
中國傳說《花木蘭》經過迪士尼包裝,全球電影票房衝到3億美元。
流行商機怎麼來,古代靈感又如何找?
台北故宮院長林曼麗,透過三階段行銷把老古董變身大寶庫。
春在家具總經理陳仁毅,藉由古物重新賦予家具新風格。
名模製造機黃薇,更是想像古人的生活來練習創意。
走紅巴黎的Shawnyi創辦人簡鈺峰、潘伯勳,以古文物做為創新泉源,成功創造流行時尚。

2000年,首度來台展出的秦代兵馬俑曾經創下165萬人次參觀紀錄。當年參與製作衍生性商品的祥瀧公司,接受委託,負責2006年12月二度登台的兵馬俑所有點交、運輸、保險、宣傳、展出工作。

復興美工畢業的祥瀧總經理鄭瑤婷說,1990年成立廣告企劃公司時,只接一般常見的廣告印刷業務。1995年接到故宮的羅浮宮名 畫展廣告業務後,從此一頭栽入文物展的業務中,先後在台灣參與百餘場次的文物展,包括畢卡索大展、拿破崙大展、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馬諦斯特展、德藝百 年等國際大型展覽。

但剛接到兵馬俑來台展出的工作時,她真的很想逃走,因為兵馬俑五年前才來過台灣,即使這次參展文物中,包括一些剛出土、陝西當地也看不到的兵馬俑,如綠面跪射俑,但一般台灣民眾並不知道,要找到與五年前不同之處,再度吸引高人潮,談何容易?

古人更講生活美學:兵馬俑也混搭穿著
在忙著與兩岸政府接洽參展事宜的同時,鄭瑤婷每天空閒的時間就是不斷把玩兵馬俑照片,看著看著,竟逐漸發現兵馬俑中隱藏的「創意密碼」。

首先,每個俑的造型都不一樣,因為當時的士兵除了頭冠、盔甲是朝廷統一分發外,其他服飾都是自備。垮褲、百摺裙、有花紋的靴子、髮飾、髮結,宛如現代的多層次穿著、混搭風。

鄭瑤婷還把秦俑「混搭」的概念,用在工作人員的裝扮上。祥瀧派在台中科博館的接待人員,除按規定穿一件印有兵馬俑的T恤外,每天都可以隨自己高興,搭配不同服裝:熱褲、裙子、長襪、靴子,隨便穿。

有些50多歲的阿媽級員工,穿得比17、18歲的年輕小姑娘還辣。

由於善於宣傳,兵馬俑12月1日開展後的一個月內,參觀人數就突破10萬人。

鄭瑤婷說,以前總以為古人的東西叫古董,現在才知道古人比現代人更聰明,更懂得生活美學。

現代設計師尋找靈感:從文化裡沉澱
在設計當道的年代裡,古代文物中所隱藏的創作元素,正逐漸受到當代設計師們喜愛。

諾基亞華裔設計師邱威廉設計的Nokia 6108,不僅在全球熱賣超過1000萬支,而且還幫助諾基亞重返大陸GSM手機的龍頭寶座。

邱威廉向台灣媒體表示,2003年參觀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神祕與磅礡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因此,在設計首支專供中文用戶使用的手寫輸入手機時,邱威廉靈機一動,將兵馬俑的盔甲線條融入鍵盤設計,還將三角柱狀的手寫筆藏在手機背面,讓使用者有如古時勇士拔劍出鞘般拔出手寫筆,打一場現代的手機簡訊戰。

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談建築時,經常提到他很喜歡韓愈的散文和詩,更愛陶淵明的文章。他曾說,「昌黎(韓愈)先生的《祭十二郎文》讀來催人淚下,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卻是韻味十足。」

1600多年前,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嚮往隱居的世外桃源;十年前,貝聿銘就以《桃花源記》為靈感,在日本打造MIHO美術館。

入口處是一個山洞,緊接著一個隧道,通過隧道後,借助光線,讓眼前景象豁然開朗。這個設計就是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設計的靈感可以來自現實生活的觀察,設計的表現可以天馬行空,但是支撐設計的地基卻是建築在歷史文化的沉澱上。

現代品牌添加古人品味:帶來廣告效益
即使在肉搏戰的汽車產業中,多一點文化沉澱,有時也能成為勝出的關鍵。1998年豐田推出高級車品牌凌志(Lexus), 並橫掃北美市場。一年後,賓戈(Chris Bangle),臨危受命,於1999年出任BMW首席設計師,終於頂住凌志的攻城掠地,並為2005年全集團超越宿敵賓士打下基礎。

賓戈對於BMW品牌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運動性、終極操控」的傳統之外,又增加了BMW的文化品味。

曾經想成為牧師的賓戈,1975年進入威斯康辛大學,主修的是哲學、文學、心理學及歷史;喜歡畫漫畫的他,1981年甚至參加了迪士尼的面試。

許多記者都知道,賓戈最喜歡聊的不是汽車設計,他最喜歡談藝術、博物館、文學、電影,甚至是希臘神話。

從2001年推出全新的大7系列頂級房車,賓戈就運用他對文藝及希臘神話的體會,在造型上改用大膽的線條設計,市場反應良好。

在過去,BMW的車型缺少變化,大5系列看起來像剪短的大7系列,3系列看起來像剪短的大5系列。

賓戈甚至以文化、品味訴求,抵擋財務部門降低成本的壓力。有一回,賓戈還拿著慕尼黑哥德式老教堂上的天使塑像照片,向財務人員說:「要將這些小孩(天使)放到教堂上,要花很多錢,但是你能想像沒有天使的教堂嗎?」

BMW還不斷設法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奢侈品、藝術品。方法就是請名畫家把BMW畫進作品裡,藉由畫家的名氣,讓作品在世界知名博物館展出。

1977年,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1979年沃荷(Andy Warhol)所畫的BMW,已經在古根漢、羅浮宮等博物館展出過。所帶來的品牌效應是再多廣告費也得不到的。

BMW董事長潘克(Hellmut Panke)曾說過:「當你到羅浮宮或古根漢,看到我們的車子展出,並且和上個世紀最優秀的藝術家連結在一起時,藝術車計畫的利益就非常明顯了。」

中國元素熱,轉化成功就能風靡全球
在全球最近興起的中國設計風潮,在地的中國不一定就占有主導地位。畢竟,隨著媒體傳播、國際旅遊,全球設計師都可以表現他所認定的中國元素,只要能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同。

像日本設計的「三國演義」電腦遊戲,搶占包括中國、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

美國迪尼士以中國民間傳說為題材拍攝的《花木蘭》,於1998年夏季推出後,在全球創下3億美元(近100億台幣)的票房,在台北也創下1億台幣的票房。

《花木蘭》的時代背景完全不符合史實,像片中看到漢晉的匈奴、唐朝的服飾與仕女妝、宋代的火藥、明清的庭園,由於全球化的「文化轉移」(transculturation),一切都變得可被市場接受。

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即以《花木蘭》成功票房為例指出,即使是本土的傳說和故事,也可以經過轉化,變成全球的普及文化,當中的文化邊界日漸模糊。

中國的下一代可能會透過花木蘭動畫,而非《木蘭辭》去瞭解花木蘭。就像大家都是以《三國演義》小說,而非《三國志》去瞭解三國一樣。

領先五年,台灣能成為中國創意中繼站?
當全球買家開始尋找具有中國味的時尚產品時,台灣能不能成為中國創意產業的中繼站?

2005年9月,《華爾街日報》製作一個《亞洲設計風》(Asian Style Special)專刊,但內容談的是新中國設計風,被應用在家具設計上的「新明式」(New Ming)設計風:線條簡潔流利、手功細緻。

《華爾街日報》記者在中國、亞洲及美國跑了半年多,尋找能表現新明式設計風的家具產品。最後把台商陳仁毅在上海的「春在家具」列入。

陳仁毅表示,這代表《華爾街日報》無法在大陸找到結合中國傳統與現代時尚的產品。

對於新明式風格的家具能否成為全球新時尚?國際買家們都語帶保留地表示:「由於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習慣複製、代工,新明式設計風能否蔚為風尚,目前仍言之過早。」

《華爾街日報》稱包括陳仁毅在內的「中國家具第三代設計師」,目前只是「剛開始去設計自己風格的產品。」

同一時間,設計內蒙古希爾頓飯店的捷克設計團隊Mimolimit,花了一年的時間在中國各地,尋找能搭配飯店布局的中國式家具,結果一無所獲。

Mimolimit的首席女設計師Barbara(芭芭拉)負責在中國大陸各地尋找新中國風格的家具,她於2005年4月,找上了春在家具。

Barbara向陳仁毅表示,她到現在都還找不到新的中國風格的家具,中國有的只是簡單的仿古家具。

由於中國文革十年,出現文化斷層,陳仁毅認為,更能繼承中國文化的台灣,在這股中國設計風潮中,至少仍保有五年的領先優勢。

所有的設計創作都不可能無中生有。傳承與創新,必定有脈絡可尋。就像故宮院長林曼麗一再重申:「今日經典其實是昨日前衛,今日前衛可能是明日經典。」 

特別是當台灣代工業苦思如何轉型為創意產業時,「向古人學設計」也許是眼前一條可以走出瓶頸的康莊大路。

Friday, December 29, 2006

【轉錄】深度旅遊新招式-玩家當領隊,領隊變玩家

喔~我心癢不已!

如果我努力一下,衝一下,是不是有一天可能也有這個潛力當領隊勒?至少領瑞士~哈哈;)

---------------------------

深度旅遊新招式
玩家當領隊,領隊變玩家

  深度旅遊的出現,反映出國人旅遊,已經到了一定水準。台灣民眾,光國內旅遊,一年就超過1億人次;出國觀光人次,也在2005年突破800萬大關。當出國不再是新鮮事,消費者開始追求深度旅遊時,便有旅行業者,想出「玩家變領隊」或是「領隊變玩家」的行銷策略,讓消費者多花一點錢,便能進行深度之旅。

玩家帶團,深度吸引旅客
  把玩家變領隊,是時報旅遊最新的策略。找來一批不一定有領隊證照,卻精通各地文化的業餘玩家來帶團。這些被網羅的業餘旅遊好手,各有專長。例如在世新大學擔任公關課程講師,並曾撰寫《世界遺產紀行》一書的馬繼康,對第三世界國家有很深的研究,同時也是台灣國家公園的解說員,當他在9月號召柬埔寨團,同樣也是沒幾天,就宣告滿團。

  時報旅遊把玩家變領隊;雄獅旅遊則把自家的資深領隊打造成玩家形象。以其十餘年的帶團功力,及特有的旅行私房菜做為賣點,讓民眾自選領隊。

  在歐洲旅遊線耕耘近十年,每年有2/3的時間都在歐洲度過,36歲的余賢文就是「被拍賣」的領隊之一。「跟歐洲相關的書籍,我翻閱過上千本,」對歐洲的熟悉程度,讓余賢文「破解」電影《達文西密碼》中的各個拍攝場景。順著電影順序,余賢文帶著團員來到艾菲爾鐵塔、羅浮宮、香榭麗舍大道,甚至是藏著「拱心石」的聖許畢斯教堂,最後再回到羅浮宮。讓團員有如電影主角,經歷一場冒險。

  類似余賢文,因對一個地區有深入瞭解,而被拿來當成「賣點」的領隊,在雄獅旅行社中已經有十多位。受歡迎程度,可從實驗性的半個月出兩團,倍增為四團、八團。

「上車睡覺」旅遊時代告終
  對於玩家領隊或是領隊玩家的供不應求,時報旅遊總經理趙政岷認為,這正吻合國人在旅遊上品味的轉變。20年前台灣開放國人出國旅遊時,很多都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或「六天走完歐洲十國」。那個階段國人心態是只要能出國就好,並偏愛「俗擱又大碗」的行程。但久了以後,目前已逐遍轉變為要求旅遊品質,懂得挑選早去晚回的班機,也從短期多國旅遊,改為單一而深入,甚至是定點度假,走向精緻化。而在精緻化後,下一波就是另類的深度旅行;在旅程中安排歷史、建築、藝術、美食等文化元素,都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旅遊行程。

  「玩家領隊,因為沒有領隊證照,所以還得多派一位專業領隊跟團,整體成本高了一、兩成,但消費者卻覺得物有所值,」趙政岷認為愈來愈多消費者要的是與眾不同的回憶,貴個幾千塊,倒在其次。

舊日黑盒子,現在的活招牌
  可以選擇領隊,等於讓消費者打開了在團體旅遊行程中,無法被預估的黑盒子。「過去,團員可以知道住什麼飯店、去哪些景點,但卻無法選擇影響整體品質至深的領隊,」雄獅旅行社總經理裴信祐指出,過往消費者最無法掌握的黑盒子,現在成為最吸引民眾的特點,甚至有可能吸引偏愛自助行的背包客,擴大整市場。不過,看似一片大好的深度領隊,事實上也有其限制。無法在短期內大量複製,使旅行業者推出「玩家領隊」「領隊玩家」方案後,雖然叫好叫座,但卻供不應求,尚無法拉大整體產值。例如玩家領隊在現實生活中,各有事業,很難大量開團,加上開團檔期不定,消費者難以掌握或配合。不過,能確定的是,有深度、能不斷做功課的領隊,價值也將水漲船高。

玩家領隊》JUSTIN 從愛琴海紅到吳哥窟
  三年前,SARS襲台時,名為《我的心遺落在愛琴海》的希臘照片集,在網路爆紅,由出版社印刷成實體書後,依舊狂銷5萬多冊。照片的主人,是前聯電主任工程師Justin(本名陳昱彰)。1973年生的他,為了想多看看世界,今年7月離開科技業。休息不到兩個月,憑著對旅遊的熱愛,以及在網路上的知名度,Justin被旅行業者力捧成為玩家領隊,帶團前往他繼愛琴海之後的最愛——吳哥窟。

  從招收團員開始,唯一的訊息管道就僅有Justin的個人部落格,但效果卻相當驚人。本來預計只帶一團,但因太多網友報名,最後不得不加開成兩團。在行程的安排上,Justin則採用減法策略。「以前旅行社的安排,三天半在吳哥窟的時間,大概會跑22個景點。這樣的作法,會讓遊客對吳哥窟的感覺,只剩下很累、很趕,」Justin認為時間真的不夠,也不必硬要「走馬看花」,花時間做深入介紹,反而能讓旅客瞭解、愛上吳哥窟。不僅在行程上用心思,Justin也帶團員深入柬埔寨的生活。位在柬埔寨的吳哥窟,附近有許多缺乏物資的小學,Justin在出發前,向網友與團員募集許多文具,準備帶給當地的學校。台灣人的愛心,讓Justin帶著滿滿三大箱的文具,轉贈給當地的小朋友,也讓同行的網友,體驗到了花錢都買不到的感動。

領隊玩家》吳明哲 帶團到荷蘭實現梵谷夢
   44歲的吳明哲,經營歐洲旅線已20年,對歐洲景點不僅滾瓜爛熟,於歐洲人文知識更是下過苦功,光是與《聖經》相關的書籍,就達數十本之多。「歐洲是一個高度人文的地方,每一個知名建築,背後都有典故。如果能在適當的時候,告知遊客,就是最棒的調味料,」吳明哲認為,針對人文歷史多做準備,能讓旅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然對遊客而言,「看來看去還不是差不多?」因為有熱誠,並不斷進修人文知識,吳明哲最近被雄獅旅遊當作活招牌,打造出他特有的行程。「梵谷團」就是吳明哲的傑作之一。帶領遊客,從梵谷的出生地走起,再陸續介紹梵谷各時期作畫的地點,並分析各地風景與梵谷作畫時的關係,到最後再帶大家到法國奧維,也就是梵谷的墓地所在,讓許多梵谷迷,用「腳」體驗梵谷的一生。而隨著雄獅旅遊,幫吳明哲架設的部落格開張,吳明哲過往帶過的團員,也紛紛上網討論心得,並感謝吳明哲曾經帶給他們美好回憶。「旅遊業,是一個賣夢想的行業;領隊就是陪著旅客一起實現夢想的重要角色,」吳明哲將用新方式展開他下一個20年的導遊人生。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ENG words

affable \AF-uh-bul\ adjective
和藹可親的、平易近人的
友善的、慈祥的
*1 : being pleasant and at ease in talking to others
2 : characterized by ease and friendliness

Example sentence:
Betty's father was so affable that when her friends came over they'd usually end up sitting and chatting with him.
--------------------------------------------------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商周】我的三歲教練

我的3歲教練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91 期
作者:方德琳

 以成就孩子的精神來成就部屬,就是「帶人帶心」的境界,也是僕人領導的核心價值。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 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 你是否曾從育兒經驗得到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篇文章,將挑戰你過去的認知。請先看以下兩個例子,她們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女人。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國國務卿,她年輕時,為了照顧三個小孩,專心當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婦。直到三十九歲,取得博士學位後才重返職場。工作二十年後,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她站在白宮著名的橢圓型辦公室內,在總統柯林頓旁,宣誓就任國務卿,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

證據:
四份調查報告同一結論 養兒育女有助提升領導能力

另一個女人,是跨國品牌公司Sara Lee現任執行長布蘭達(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樂北美區執行長,但為了養育三個小孩,她也曾離開職場,專心的過了六年家庭主婦生活後,於二○○四年復出。一回到職場,她就躋身《富比世》雜誌全球百位最有權勢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財星》雜誌權勢女性榜上的人物,寶僑(P&G)全球嬰兒產品部總裁黛比(Deb Henretta)認為,帶小孩的經驗,與一個經理人的領導力,兩者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你不能說我是『儘管為人父母,但還能夠成為傑出的經理人』,而應該說『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過去,養兒育女,讓身為父母的經理人,尤其是女性焦頭爛額,在事業與家庭兩邊掙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發生,歐布萊特、布蘭達、黛比,將不再是特例。

這個新現象,背後有四份最新報告的支撐。

二○○○年與二○○二年,兩份美國田野調查,共針對一百二十位高學歷的高階女性主管進行研究後發現:「為人父母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有助於她們的職場表現,讓她們得到更高的成就。」(編按:報告來源分別是衛斯理學院女性研究中心〔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北卡羅萊納州葛林斯堡創意領導中心〔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緊接著,二○○五年,一份四萬人次的問卷調查更顯示:高達八一%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也使得他們比較喜歡追隨有小孩的女性主管。這份報告來自美國女性職涯成長團體WorldWit。

最具體的一份報告,作者則為曾經獲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紐約時報前記者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訪談CNBC電視台的總裁暨執行長等一百多位專業表現傑出的父母後,歸納出育兒跟領導的共通技巧包括: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際溝通技巧;二、激發學習成長潛能的技巧;三、以身作則,表現類似誠信、正直這種道德勇氣的特質等。
在這一百多位高階受訪者中,多數都同意,育兒經驗跟領導技巧有密切關聯。因此,她下了一個結論:養兒育女是多數人一生中必經、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認真經營親子關係的經理人,一定可從中提升領導能力,因此,「領導從家庭開始」。

時代雜誌集團董事長安‧摩爾(Ann Moore)如是說:「當你需要領導別人,當你需要組織團隊的時候,或許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親在家裡帶小孩的那套。」

然而,美國的情況如此,台灣的經理人呢?


針對此議題,《商業周刊》對國內十四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長邱秀瑩、Google台灣區總經理張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等人。

在「你在育兒經驗上得到的啟發,是否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問題中,雖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經交叉比對後,則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年輕的經理人比年長一代(五十歲以上),較容易從育兒上得到啟發。

落差:
年輕人較年長者易從中學習 台灣人的體驗認知不如美國人

這份調查點出了台灣經理人的育兒狀況:

一、年長的經理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普遍缺席,他們對問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記不得,」或者間接表示「親子關係沒有很好」。
二、年輕一代的經理人,更重視小孩的養育,關心小孩的競爭力。但他們的育兒類型又分為兩種,一種只花時間,卻沒有用心,因此無法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得到回饋;另一種父母,他們花了時間、心思陪伴小孩,卻苦無對的方法。

擁有兩個小孩的明基電通台灣區總經理洪漢青,就是一例。他說,由於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養方式就是溺愛他們。」直到後來,當他要小孩遵守規範,卻發現他們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領導跟管理。

簡單來說,從育兒學領導的概念,在美國等先進國家成為最新趨勢,在台灣,卻還未被認同,就算有認同者,也很難做到。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點出箇中原因—— 過去一代以權威教養小孩,而年輕父母雖然知道要用愛來教小孩,教養的知識與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從育兒當中得到有用的啟發比例甚低。

然而,事實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當你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實就在家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個領導訓練場,而且,「你永遠無法從家裡退休」,即使無所作為,也在發揮負向的領導力。

因此,「這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說。當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領導角色時,這些內在能力將有助於提升企業領導力。

那要怎麼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個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是九個小孩的父親,四十七個孫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經歷,總結了一套經營高效能家庭的心法。

典範:
活用「領導樹」四種角色 就可帶領家庭、企業成員成長茁壯

他認為,要營造一個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須扮演四種領導角色,他用「家庭領導之樹」來描繪這四種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這是樹根,父母必須決定要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文化後,自己樹立榜樣。

二、輔導支持(mentoring) ,這是樹成長茁壯的養分。父母要無條件的給予,讓家人感受到無私的愛。

三、規畫(organizing),這是枝幹,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會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會跟時間,家庭結構鬆散,無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價值。

四、教導(teaching),這是枝葉,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犯錯?

柯維說,越是樹的底部越重要,但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在枝葉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書、要誠實……,卻徒勞無功。而家庭領導之樹的經營,與企業領導之樹有異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養兒育女的經驗,好好經營家庭之樹,並將這經驗移植到職場上,將可收同等良效。

以最重要的第一層角色——楷模來說,奧美集團旗下,群策促動行銷董事總經理鄭夙雅,就有深刻的體悟。她永遠忘不了十五年前,兩歲多的女兒,所給她的第一個大震撼。

那一天,剛跟先生吵完架的鄭夙雅,情緒激動的走進房間,碰一聲用力把門關上。她沒想到,這個場景會烙印在女兒腦中。三個月後的某一天,當她罵了女兒時,女兒也掉頭走進房間,「碰!」一聲,用力把門關上。

震撼一:
領導不只是開會、評考績 主管與父母一樣隨時被檢驗

英特爾董事長的葛洛夫曾分析過領導風格這回事,他說,不管是什麼樣的領導風格,只有管理者認定「自己是別人表率」的前提下才會管用,身教的力量遠大於任何的指導。當兩歲女兒關上房門的那一刻,鄭夙雅體會到了葛洛夫談的智慧。

一個兩歲多的小孩尚且如此,何況是公司裡二、三十歲的員工?原本,她以為領導只發生在開會、訓話、甚至評估考績的時候,如今,她感受到,主管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育樂,無時無刻、隨時隨地被檢驗。「you have to behave!(你必須行為檢點!)」她說。

另外一次震撼教育,則發生在她女兒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這天,她帶女兒去買衣服。但一回到家,女兒堅持不肯穿新買的衣服,甚至開始拉高音階,「媽!那是你挑的,不是我選的!」她的行徑與自己在賣場獨斷獨行、掌控全局如出一轍。

「我心裡很尷尬……我想,在公司應該沒有人會這樣直接表達對我的不滿吧,不過在職場上,我是否也讓人有同樣的感覺?」

過去,鄭夙雅工作時,一分鐘可以講上八十個字,獨白講兩小時都不是問題。但從此以後,她隨時提醒自己,一定要讓部屬有開口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現在,鄭夙雅的女兒已經十六歲了,一路走來,她說,育兒與領導力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讓她獲益良多。

成為孩子的楷模,是育兒最難的一部分,除非你改造自己,否則,你對孩子的規畫、指導,都只是事倍功半。

此外,第二個領導角色:輔導,也很重要。張杏如說,所謂的「輔導」,就是情感的支持,父母若沒有放下自己的框架,用孩子的高度去看問題,就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包括:尊重孩子的不同、耐心傾聽、發揮同理心等。

PChome電子商務部副總經理羅薇琳,就是一個因為育兒而學到耐心、同理心的典型例子。向來,她就是一個沒耐心的主管,也從來不想改變自己,直到今年一月女兒誕生。

五十八年次的羅薇琳,在日商三井工作近四年,耳濡目染日本企業嚴謹、細緻、有條不紊的工作態度。當她兩年半前來到PChome擔任主管後,斯巴達式的管理方式,就不斷的和網路公司年輕的員工起衝突。

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個業績檢討會。她要求部屬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沒想到,大家只是進來抱怨,抱怨公司資源不夠,抱怨別的部門不配合,」一氣之下,「檔案夾跟文件就從我手上丟出去」,「不開了!等你們準備好再說。」她氣得掉頭甩門就走,留下一群面面相覷的員工。

震撼二:
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部屬、孩子都需要時間去改變

團隊氣氛很差,但她從來沒想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那是他們的問題,只要他們工作認真一點,業績變好,我怎麼會發脾氣?」直到她有了一個女兒之後,轉變因子才被啟動。

一開始,她面對每天哭鬧不停的女兒,情緒繃到最高點,「我常常想,下一刻,就可能情緒失控,我還曾經打她屁股,希望她discipline(有紀律),但有用嗎?」

後來她發現,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孩子不哭,就是要給孩子時間,全心全意的哄她。當她這樣對待小孩的時候,她突然領悟:「如果我可以這樣對待我的小孩,那麼我是否也可以同樣的對待我的員工?」


對羅薇琳來說,她從小孩身上得到的體悟有兩個:一,要給部屬時間。二,即便部屬有不對的地方,她可以選擇不用直接傷害別人的方式進行溝通。意念一轉,團隊氣氛走上良性的循環,「我自己有很大的感動!我感謝我女兒,」她感性的說。

柯承恩觀察,近來領導力的研究,越來越強調領導者的內在人格精神。例如:《從A到A+》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在探究企業之所以卓越的原因,最後發現關鍵之一是對的人才,而這個對的人才,除了專業之外,其人格特質普遍都是「願意承認自己不足,具有謙卑態度,態度堅定者。」

《僕人領導學》概念的原始創作者羅伯‧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則說,「關於權力及授權的議題,近來有全新的看法,那就是應該少一點強迫性,而相對多一點支持性!」

這位被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稱為最有智慧的人,他對領導的全新領悟是:必須讓追隨者心悅誠服跟隨,影響力才會擴大、強化。而要讓人心悅誠服跟隨,領導者就得學習放下自己的需求、放棄自己的慾望,而以部屬的需要為前提,他呼籲:領導者「從聆聽中得到智慧」,並且要承諾「打開一扇門」。

換言之,來自家庭跟企業領導力的研究,最後居然有殊途同歸的結果:原來要帶領家庭跟公司其實最後都得歸結到內在的影響力量。而這些共同的因素包括:以身作則當模範、同理心、以及耐心傾聽的能力。

然而同理心、耐心……這些特質唯有透過教養小孩才可以養成嗎?

柯承恩認為,育兒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卻是「非常有效的訓練所」。因為在職場上,上司與下屬的權力關係本來就不對等,要求上位者替下位者著想,難度甚高。

但面對小孩時,則因為有愛,人們將開放自己的心,成就他人,這將有機會讓人們看到自己積存已久的偏見,進而改變行為。

奧美環球廣告執行長拉沙蘿斯(Shelly Lazarus),擁有一個女兒及一對雙胞胎,她就表示:「當你成為母親,心中無私的愛會逐漸滋長,你信任人們,包容接受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容忍他們不理性的時刻,這是之所以能夠幫助你們組成一個堅強團隊的重要因素!」

領悟一:
親子給彼此機會教育 往往能從小孩身上學到寶貴的一課

美國電信業大廠南方貝爾(BellSouth)的市場總監朵娜.李(Donna Lee)也說,當同事知道她懷孕,「起初他們很驚訝,但他們覺得我變得更可親近,懷孕磨平我原先的稜角,讓我與人們的溝通管道更為開闊,他們見到了我富有人性的一面。」

杜邦安全防護事業群的副總裁艾倫‧古曼(Ellen Kullman),領導五位副總的她則坦承:「我之前不會對別人的想法花太多時間,幸運的是,我的小孩吸引我注意到那些平常不會留意的角度。」

然而,育兒經驗,所帶來的管理體悟,卻要用心,才能有所獲得。現任Google總經理張成秀就舉例,她母親嚴重車禍後,她常親自餵食三餐。但為了讓就讀小學的女兒也有照顧病人的機會教育,她決定這一天由女兒代打上陣。

但是當她看到女兒盛滿一大口飯要送進母親嘴巴時,她心急的大喊「小口一點!小口一點」,因為剛拿掉鼻胃管的母親,吞嚥功能還未恢復正常,她自己餵食時,就常常讓母親咳得滿臉通紅、上氣不接下氣,更何況是這麼一大口飯。

張成秀再三的叮嚀,但卻慢慢發現,母親吃的比她自己親自餵的時候還順暢。事後,她問女兒究竟有什麼訣竅?女兒說:「那是因為你很心急,奶奶根本還沒嚼完,你就急著餵下一口,而我會在心裡默念一、二、三……一百,才餵下一口,奶奶當然不會嗆到了!」


原本要給女兒的機會教育,反倒自己讓女兒上了一課。若非她本身用心為女兒製造機會教育,只怕這一堂耐心的課,她是永遠無法在公司的總經理職位上學到的。

柯維曾說,為人父母是一件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家庭是修練人性的研究所,」父母無限制的提供給孩子支持、鼓勵、瞭解,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空氣時,人們會不舒服,但有了它們,人們卻不一定滿足快樂。

領悟二:
教養是無止盡的學習過程 因為知所不足、心懷謙卑而更加包容

換言之,為人父母,是在實踐「不能要求回報」、「成就他人」的精神。這條路,是一個內心修練的過程,它並不好走,卻一定要走。否則,你就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必修學分。

在職場上,柯承恩說,唯有「知所不足而心存謙卑」的經理人,才是最佳企業領導人。而要知所不足,養兒育女最會讓人有所體悟。

國家地理頻道台灣區總經理蔡秋安,她的大女兒十一歲,個性很獨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喜歡看課外讀物,有時候一耽擱,連功課都沒有寫。

「我希望她take priority(設定優先順序),但孩子總是認為喜歡的要先做,其實我也很高興她愛看書……現在我們跟小孩相處的時間不多,還要督促寫功課,親子關係是緊張的,小孩有她的pattern(模式),究竟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為了這個問題,在蔡秋安充滿行銷專業書籍的櫃子裡,近來又悄悄的多了親子教養的書。現在,她最重要的一門親子功課,就是學習接受小孩的個性,然後給孩子更多的空間,「這是一個on going(持續進行)的過程,沒有絕對對的答案,我只能反省自己,不斷的學習」。

「當媽媽真的會謙卑,因為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絕對正確的方法,」掌管蘭蔻、植村秀、碧兒泉等品牌的台灣萊雅化妝品香水事業部總經理陳敏慧也說,這條育兒路是無止境的摸索跟學習,讓她在公司上採取更包容、更富同理心的管理風格。

無論為人父,或者為人母,面對同樣的育兒情境,有人抓住機會,從中找自己盲點,挑戰自己,最後家庭、事業兩邊都叩關得分;但也有的人,讓家庭事業的天平只往一邊傾斜,顧得了事業顧不了家,到頭來,心中免不了遺憾。你,要選擇哪一個?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今周刊 第516期 - 封面故事:墊高自己 做強者

創造力
遇到困難的時候,換個角度想,往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創造出新的解決手段。
執行力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忽視執行能力的養成,往往會讓夢想只是空想,創意只是紙上談兵。
領導力
領導團隊要了解每個成員,讓具有不同背景的每個人都能發揮優點,而非把工作平均分配就好。
忍耐力
任何成功都是一步步執行與累積出來的,若急功近利,不能堅持到最後,是最可惜的。
國際力
除了靠自己的規畫出國外,近年來明顯增加的交換學生,也成為提升國際觀的好方法。
ps 在公司內部,可考慮參加跨國團隊的計劃。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 測量你的五力分數

隨著全球變動趨勢越來越快,擁有語文、專業能力以及適應力強的人才,早已成為國際企業爭相聘請的目標,就算不想進入大企業而選擇自行創業,創造力與溝通能力也早已是必備條件,你是不是一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呢?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你有足夠的能力完成任務嗎?回答下列10個問題,能幫助你自我檢視。

1.您是否具有基本語文的溝通能力?除了母語及英語外,還能再多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完成與別人的溝通任務。

2.您是否具有優異的移動(mobility)能力?除了能在最短時間內接受公司指派,前往全球各地工作外,也能獨自順利運用各種跨國交通工具完成使命?

3.您是否具有國際視野?除了自己的國家外,是否更能時時關心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環保等議題?

4.您可以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嗎?例如各國的宗教、飲食習慣與民俗風情,當然,所謂的尊重是接受,並試著參與其中。

5.專業技能是否扎實?你能否獨自完成公司所交派的任務?或是能敞開心胸與同事合作無間共同解決問題?

6.在遭遇困難時,您是否可以想出解決之道,並帶領、幫助您的同事去克服問題,且大多數人都認同您的作法與看法?

7.您是否常有新奇過人的想法?而且還能說服您的老闆或夥伴與您一同去實行?

8.您是否具有規畫專案的能力?也就是說,老闆或是同事給您想法後,能將此想法落實,並具體規畫出實行的細節?

9.您耐得住寂寞嗎?您是否能忍受獨自離家遠赴國外任職幾個月,甚至幾年?

10.您是否能簡單地與他人打成一片?並且能夠相信、體諒他人?

每個問題分為5個級距,分別為非常好、好、中等、不好及很不好,答案是非常好的分數可得10分、好是8分、中等6分、不好4分、很不好則得2分,若10題回答完,總計分數超過80分,代表你的國際化指數及職場競爭力相當高,若低於60分,則表示你需要再加把勁了。

如果您的分數是80分以上,您應該是一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60分到80分之間,代表你可能還需要針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40分到60分之間,需要多加把勁來彌補自己的缺點;20到40分,建議你從較為容易改善的地方下手,例如增強語文能力、多看國際新聞以及真誠待人;20分以下,你可能要檢討自己在哪方面出了問題,並尋求別人的幫助來改善現況,方能應付未來的挑戰。

職場競爭全球化
墊高自己 做強者
撰文:林宏文

這是個不一樣的年代,新一代人的工作環境,與全球的聯結緊密而清楚。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勝出,成了當前六、七年級生最殘酷的考驗。其實,一些傳統的價值,依然有用,只要你敢作夢,肯吃苦,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的實力,職場的所有變化,對你而言,反而是墊高自己、拉開差距的有利條件。


時間是距今十七年前的一九八九年,當時還是台大外文系大三學生的王文華,代表台大赴英國格拉斯哥參加英文辯論賽。那時,滿臉興奮的王文華與世界各國的大學代表齊聚一堂,結果,當評審把題目發下來之後,他一時之間愣住了。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的題目是『經濟制裁是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好方法』,但是,你知道嗎,那時我們在台大校園內,最常辯論的題目卻是『高中應不應該解除髮禁』……」王文華回想起那一刻,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記當頭棒喝,只有硬著頭皮,運用邏輯推理勉強上陣。

「當時我心想,我不是建中、台大的嗎?我不是一直都覺得自己最優秀嗎?但那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呸!」受到這次的刺激,王文華知道,和他同年齡的全世界年輕人,有著比他更為寬廣的視野;這樣的過程,也讓他決定赴史丹佛念書,增加自己的國際觀。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五年級生的王文華足跡早已環繞地球好幾圈,曾在跨國公司服務過,也是知名作家,作品在華人世界中暢銷,甚至還譯成多國語言熱賣。

「十七年後的現在,世界變得更平了,大學不只沒有圍牆,而是沒有國界了。」王文華說,這樣的環境,意味著各國大學之間的互動,就和職場一樣,已經進入全球化的競爭時代了。


全球性學習 因應全球化競爭

但是,王文華感慨地說,台灣的教育卻沒有相對地進步,媒體、文化甚至政治風氣,都更加沉淪。

王文華建議,年輕人應該買一張世界地圖,貼在自己的房間,時常問一下自己,未來要在哪裡?也應該要努力參與各種國際性的活動,打開自己的視野,並自我加值,提升自己未來的競爭力。

台灣的學生,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體會全球競爭的壓力。因此,出國留學,以便具備未來的國際競爭能力,也蔚為風氣。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這幾年,出國留學的學生,幾乎每年都有三千人的成長,到去年多達三萬三千人。

這和四、五年級生,都得到服完兵役後才能出國念書的環境,不可同日而語。

但機會與挑戰並存,這一代的六、七年級生,面臨比四、五年級生更嚴酷的全球化壓力,要如何和全球的同儕競爭,成了六、七年級生最重要的課題。

目前就讀於台大電信研究所的吳孟霖,在念交大電信系時,就參加了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

本來只是為了學英文而加入,但後來發現這個活動很有意思,不僅每個暑假都有機會赴各個國家參與世界大會,今年暑假更遠赴土耳其兩個月,前一個月教偏遠地區小孩子英文,後一個月則利用時間去自助旅行,讓他收穫豐富。

在去之前,吳孟霖其實很恐懼,因為一般人對土耳其的印象,就是覺得是有很多炸彈的伊斯蘭教國家,不過隨著自己不斷地蒐集資料,恐懼感降低了一些。

但最後要出發的那一刻,面對未知旅程仍會害怕,「我告訴自己,這個暑假我一定要出去,否則升上研究所就沒機會了,其實,最難的一關就是自己,但我把包包收一收,就走了。」

有過這樣的經驗後,吳孟霖覺得現在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比較不害怕了,比較不會抱怨,對很多事情也比較能包容。而且,能夠在舉目無親的外國生存兩個月,也是一種勇氣與能力,更是未來他工作職場上的重要資產。

除了靠自己的規畫出國增加視野及國際觀外,近年來明顯增加的交換學生,也成為提升國際觀的好方法。近幾年來各校的交換學生大幅增加,許多學生也利用這個機會增強自己的國際觀,目前在花旗銀行擔任儲備幹部的洪國注,就是案例之一。


跨國界溝通 實力決定主導權

曾在飛利浦公司擔任半導體營運分析師的王思淳,以自身的職場經驗,說明當前職場國際化的溝通問題。

王思淳說,由於飛利浦逐漸把資訊科技(IT)部門移往印度,因此,原本台灣有四個人的部門,逐步縮減到只剩一人,並且要不斷與印度同事討論與報告,這個過程就是「世界是平的」最佳例證。

念政大資管系時,多次參加競賽都得獎的王思淳,是大家口中的「得獎王」。

而在進入台大國企所後,王思淳發現研究所的課程其實只是大學教育的延伸,因此積極開始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從這些活動中,認識不同的人,也透過不斷地出國學習,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從○四年起,他陸續得到第二屆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的第一名、研華主辦的創業競賽總冠軍,以及時代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在這三項比賽中,他是前兩個團隊中的隊長。王思淳說,這些活動帶給他的收穫相當大,不但交到許多國外的朋友,同時還有機會參訪香港、上海的商業及政府機構。

王思淳認為,具備行銷、管理背景的人,尤其應該要學習和具備技術背景的人一起合作。「首先要了解每個成員,讓具有不同背景的每個人都能發揮他們的優點,而不是把工作平均分配就好。」他說,像有好幾次辦活動,各項工作如海報、產品展示甚至舞台布置等,領導人若能了解團隊中有哪些人很專精,就可以很迅速地完成。

如今,王思淳在美商3M公司工作,過去的創業比賽經驗讓他非常受用,因為公司內有相當多的專案計畫,要和許多跨部門的人合作,尤其3M生產很多原料及化工產品,行銷背景的他可以與各種不同技術背景的人對話及合作,對他的工作幫助很大。

洪國注在念研究所時,曾經申請到加拿大當過四個月的交換學生。「剛到加拿大時,很多課都聽不太懂,但我要求自己上課前,一定要把課先預習一次,我更強迫自己每堂課都要發言至少一次。」洪國注說,那四個月不僅讓他的學習更為專注,也大大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並與許多國外同學結為好朋友。

洪國注畢業後曾在萊雅(Loreal)工作,負責頭髮造形及染髮劑等產品。當時主管亞洲總部的老闆在巴黎,由於台灣與香港對於產品的宣傳及特性都有不同想法,因此免不了要在老闆面前爭取各種主導權,「在跨國性企業中,這種競爭已相當平常,我們必須與各地人才競爭,此時更會看出是否有實力,沒有實力就很快會被淘汰。」


勇敢作大夢 做好準備等機會

許多人認為,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除了良好的家世背景外,就讀傳統名校也是必備條件之一。但今年才二十五歲卻已創立一家電動摺疊門公司的王威詔,卻顛覆了這種觀念,用實績證明「只要有實力,就能成功」!

王威詔大學念的是龍華科技大學電機系,去年當他參加時代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創業比賽的時候,在一群出身台大、交大及政大等名校參賽者中,他是錄取名單之中,學歷最普通的。但他卻以踏實、穩健的做事方法,幫助團隊晉級,也贏得所有人的信任。

「我一直認為,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王威詔說,台灣的教育方式只教導學生為了讀書而讀書,反而忽略培養學生「夢想」的重要性;而且,在齊頭式教育之下,如果不學會想要、並行動去爭取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很快就會被茫茫人海所淹沒。

因此,王威詔在大三的時候,就以參與專題競賽的方式,爭取出國機會,對外更參與多項創業比賽來拓展自己視野,到現在已經連續三年、每年都出國兩次,這對於一般技職大學的學生來說,是相當少見的紀錄。

不僅如此,王威詔曾拿下多次教育部主辦的技專學院專題比賽獎項,更在台灣工銀主辦的「WeWin」比賽中榮獲新銳獎,並於兩個月內創立「奕成門業」公司,開始從事生產電動摺疊門產品。

王威詔表示,其實與人溝通是一種藝術,經由不斷與隊友溝通,使得大家找到一個共同目標的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但他也認為,有實力,別人才會認同你,否則擁有再好的學歷與背景也沒用。


「懷抱夢想,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王威詔以世界知名的電子墨(E Ink)公司為例,他們就是因為抱持著「不再讓世界上有任何一棵樹,因生產紙張而倒下」的理想所建立,「而我的夢想是,希望不會再有小朋友被鐵捲門壓傷。」他說。

王威詔在開發電動摺疊門之前曾調查過資料,每年台灣大約會有一百名小朋友被鐵捲門壓死或壓傷,這也直接觸動他改良現行鐵捲門的想法。雖然奕成現在生產的摺疊門產品,德國早在二○○○年就已有類似產品,但卻仍有不少問題,王威詔不斷地改善這些問題後,已研發出自己的特殊技術,並已申請到專利。

「我從不想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求能對社會有貢獻。」王威詔說,目前他利用課餘時間衝刺業績,已有一些業務進來,他的夢想是,未來將把這項產品推廣到美國、歐洲等車庫較多的國家,完成他幫助別人的夢想。


吃苦的毅力 熱情才能擁抱成功

一九七八年生的郭榮昌,目前的頭銜是日商Aplix的總裁,早在念研究所時,便與幾位同學創立曜碩科技,開發手機上的Java軟體。因產品開發速度領先國際同業甚多,前年被同樣做這項產品的日本上市公司Aplix收購,並續聘郭榮昌擔任行銷業務總裁,並給予董事席位。

見到年輕的郭榮昌本人,很多人無法把他和日本上市公司的總裁聯想在一起;但只要看一下他的行程表,就可以知道他為何有此能耐。

Aplix由於客戶遍布歐美日及亞洲各國,在七個國家都有辦公室,郭榮昌常常要當空中飛人,甚至還有五次在不到二十四小時裡來回日本芝加哥,與客戶開完會就再飛回來的紀錄。

郭榮昌的部門約有五十餘人,目前是Aplix公司除了研發部門外最重要的團隊,國籍則有美、日、台、韓、中、德、英及香港等;這些員工的年紀幾乎都比郭榮昌大,但都非常佩服郭榮昌的能力。Aplix也因為收購了曜碩,才得以打進除了日本之外的各家手機大廠,今年海外的營收可望超越日本本地的收入。

以目前除了諾基亞外,其餘前五大手機廠都已採用Aplix的情況來看,今年全球將有近一億支手機都採用Aplix的Java軟體,這些都要歸功於郭榮昌。

不過,在現在的風光下,其實郭榮昌曾忍受過很長一段落寞的日子。當時公司沒有收入,大夥兒睡在公司會議桌上,甚至因為公司虧損,還忍痛請當年百般邀請才找來的學長離開,「書上都會說,公司若做不好就要downsize(縮編),但說得容易,做起來卻真的很難受。」

雖然自己還不滿三十歲,但郭榮昌還是覺得,七年級生行事風格好像與六年級生還是有差別,儘管一樣有勇氣與熱情,但能夠吃苦的人似乎少了一點,有些想創業的人心態也比較急。

「如果問我,年輕一代缺乏什麼,我會說,是熱情。」永豐餘協理何奕達說,包括他在內,年輕人的生活條件都太優越,反而對離開所謂的舒適區(comfort zone)有所畏懼,如果要和上一代的施振榮、郭台銘等成功企業家相比,確實是少了「我一定要成功」的決心。

「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大聯盟,對自己的要求及標準要更高一點。」王文華說,人一生中,要通過無數次「聯考」,國際化是最後一個不用繳報名費,但卻最重要的一次聯考,如果對自己不要求高一點,恐怕很快就會被淘汰。


墊高自己 可以試著修行五力

與上一代比較起來,現在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競爭力,才能讓自己更突出?總括來說,國際力、創意力、領導力、執行力與忍耐力等五種即戰力,是現在年輕人最需要具備的條件。

國際力的重要性已不需要再強調,當世界變得更平以後,年輕人只有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直接迎戰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才有機會不被世界給剷平。

創意力則是年輕人的專利,在面對傳統的思惟及做法中,年輕人是最能夠突破現有框架的力量,尤其在許多新興的行業中,創業有成者幾乎都是沒有包袱的年輕人。

領導力則是一種整合各種不同背景人才,並且把團隊績效發揮到極致的力量。領導力的另一個面向就是團隊力,年輕人要當領導人之前,當然要先學會被領導,只有在團隊中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多方面的能力,才有機會擔任適格的領導人。

至於年輕人最缺乏的執行力與忍耐力,在這種凡事講究速成的環境中,是最需要強調的兩種能力。任何成功都是注重細節、管理細節的結果,是一步步執行與累積出來的,若急功近利,立刻要看到結果,不能堅持到最後,是最可惜的。


Source 今周刊

Monday, October 16, 2006

ENG Joke- That's Not It

A general noticed one of his soldiers behaving oddly. The soldier would pick up any piece of paper he found, frown and say, "That's not it" and put it down again.

This went on for some time, until the general arranged to have the soldier psychologically tested. The psychologist concluded that the soldier was deranged, and wrote out his discharge from the army.
  • deranged adj. 紊亂的、瘋狂的
  • discharge
    • n.
      • 解職令、退伍證明書
      • 釋放、解雇
      • 排出、流出
      • 執行、履行
      • 卸貨
      • 發射、開砲
    • v.
      • 使免除、使卸脫+from
      • 允許離開、釋放、解雇
      • 排放(液體)
      • 卸貨+from/of
      • (槍砲的)發射+at/into
      • (水泡)出水
      • 撤銷(法院命令)
The soldier picked it up, smiled and said, "That's it."

ENG Joke- Flight School

A blonde went to a flight school, insisting she wanted to learn to fly that day. As all the planes were currently in use, the owner agreed to instruct her on how to pilot the helicopter solo by radio.

He took her out, showed her how to start it, and gave her the basics and sent her on her way.

After she climbed 1000 feet, she radioed in. "I'm doing great! I love it! The view is so beautiful, and I'm starting to get the hang of this."
  • get the hang of.. 漸入佳境
After 2000 feet, she radioed again, saying how easy it was becoming to fly. The instructor watched her climb over 3000 feet, and was beginning to worry that she hadn't radioed in.

A few minutes later, he watched in horror as she crashed about half a mile away. He ran over and pulled her from the wreckage.
  • wreckage n. 失事、遭難;(失事的)殘骸
When he asked what happened, she said, "I don't know! Everything was going fine, but as I got higher, I was starting to get cold.

"I can't remember anything after I turned off the big fan......"

ENG Joke- A Cowboy Rides Into Town

A cowboy rode into town and stopped at the saloon for a drink. Unfortunately, the locals always had a habit of picking on newcomers. When he finished, he found his horse had been stolen.
  • saloon n. 酒吧、小酒館
He comes back into the bar, handily flips his gun into the air, catches it above his head without even looking and fires a shot into the ceiling. "Who stole my horse?" he yelled with surprising forcefulness.
  • handily adj. 靈巧的、熟練的、便利的
  • flip
    • v.
      • 輕拋、擲(硬幣) flip a coin
      • 輕擊、輕彈、輕拍
      • 快速翻閱+through
      • 使翻轉+over
      • 使激動、使高興;(因激動、憤怒)使變得狂熱
      • 蹦蹦跳跳的走動
    • adj.
      • 【口】魯莽的、無禮的、油腔滑調的
  • forcefulness n. 堅強、有力
No one answered.

"I'm gonna have another beer and if my horse ain't back outside by the time I'm finished, I'm gonna do what I dun back in Texas and I don't want to have to do what I dun back in Texas!"

Some of the locals shifted restlessly.
  • restlessly adv. 不安的、慌張的
He had another beer, walked outside, and his horse was back! He saddled up and started to ride out of town.
  • saddle
    • v.
      • 裝馬鞍+up
      • 跨上馬鞍
      • 使負擔、強加+on/upon/with
    • n.
      • 馬鞍、車座
The bartender wandered out of the bar and asked, "Say partner, what happened in Texas?"

The cowboy turned back and said, "I had to walk home!"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Google and Apple "in talks" about iTV

Google and Apple "in talks" about iTV by ZDNet's Garett Rogers -- Last week I wrote about the likelihood of Google and Apple working together on iTV (the codename for an Apple product set to be released in Q1 '07). As it turns out, my speculation might not be too far off -- according to Newsweek, Marissa Mayer says the two companies are "in talks"."Is it possible [...]

Focus on Problems VS Focus on Solutions

1) When NASA began the launch of astronauts into space, they found out that the pens wouldn't work at zero gravity (Ink won't flow down to the writing surfac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took them one decade and $12 million. They developed a pen that worked at zero gravity, upside down, underwater, in practically any surface including crystal and in a temperature range from below freezing to over 300 degrees C.

And what did Russiansdo........................................??






The Russians used a Pencil!!!

2)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case studies on Japanese management was the case of the empty soap box, which happened in one of Japan's biggest cosmetics companies. The company received a complaint that a consumer had bought a soap box that was empty. Immediately the authorities isolated the problem to the assembly line, which transported all the packaged boxes
of soap to the delivery department. For some reason, one soap box went through the assembly line empty. Management asked its engine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Post-haste, the engineers worked hard to devise an X-ray machine with high-resolution monitors manned by two people to watch all the soap boxes that passed through the line to make sure they were not empty. No doubt, they worked hard and they worked fast but they spent whoopee amount to do so.

But when a rank-and-file employee in a small company was posed with the same problem, did not get into complications of X-rays, etc but instead came out with another solution.

He bought a strong industrial electric fan and pointed it at the assembly line. He switched the fan on, and as each soap box passed the fan, it simply blew the empty boxes out of the line.

Moral of the story:

Keep It Simple.
Always look for simple solutions. Devise the simplest possible solution that
solves the problem. Learn to focus on solutions not on problems.

"If you look at what you do not have in life, you don't have anything"
"If you look at what you have in life, you have everything"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Grab Your Audience Fast

SEPTEMBER 12, 2006

Viewpoint
By Carmine Gallo

Grab Your Audience Fast
You literally have just a few seconds to make an impression on your business audience when you deliver a presentation. Here's how

It's presentation season, when thousands of company execut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be pitching products, services, or companies to a wide range of audiences—at investor and analyst conferences, trade shows, sales meetings, and conven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se presentations will be boring, convoluted, and uninspiring. Most presentations flop out of the gate because they fail to answer the key question on the minds of listeners: Why should I care?

In an interview in the March, 2003, issue of O: The Oprah Magazine, talk-show legend Oprah Winfrey offered this advice on public speaking: "A powerful beginning and ending will stick with your listeners.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message you want to leave your audience with—and why should they care? Every listener instinctively wants to know one thing: What's in it for me? The greatest public speakers are those who work at making their addresses both interesting and relatable." Oprah gets it. Make yourself interesting from the start. You can't afford to have your audience lose interest in those first few moments.

You literally have just a few seconds to make a lasting impression—from as little as two seconds to 90 seconds, depending on which study you cite. Regardless of the exact time, it's fast. Let's leave it at that. Given that fact, it's important that you make a strong,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your listeners with your first few words. And those first few words should grab your listeners by getting them involved with the content of your presentation.

MONSTER MOMENT. I onc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Monster.com founder Jeff Taylor. At the time, Taylor was giving anywhere from 30 to 70 speeches a year on topics ranging from entrepreneurship to employment. As a speaker, I found Taylor to be exciting, captivating, and consistently inspiring. That's because Taylor understands the power of a strong opener. Sometimes, he gets an entire audience chanting a mantra in unison. Other times, he'll involve the audience by asking them to physically do something in order to set up the theme of his speech.

For example, in his talks about innovation, Taylor will ask the audience if they believe they are true innovators. Of course, many people will nod their heads. He then takes off a shoe and asks his audience to do the same. Then he points out the true innovators, or "early adopters," those who removed their shoes immediately; the "massive middle" representing most consumers; and finally the "laggards." Taylor will then ask the innovators and the laggards questions.

I am not suggesting you do something as bold as to ask people to take off their shoes at your next presentation. Taylor has a lot of experience speaking before crowds of several thousand people, and his audiences expect him to be a little outrageous, to push the envelope. They don't necessarily expect that type of opener in your next staff meeting. But they do expect you to grab their attention by giving them a reason to listen, a reason to care.

REASON TO CARE. Make a positive impression on your listeners by giving them a reason to care about your message. Let them know that the next 20 or 30 minutes will be valuable for them. Last year, I worked with the vice-president of sales for a well-known high-tech company. His goal in preparing for the company's annual sales meeting was to motivate his sales team about the state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w products. This particular executive had planned to begin the presentation by outlining a very long agenda. (It's worth mentioning here that Apple (AAPL) Chief Executive Steve Job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charismatic pitchmen in corporate America today, never starts with an agenda slide. He gets right to what the audience wants to hear.) (see BusinessWeek.com, 4/6/06, "How to Wow 'Em Like Steve Jobs")

Anyway, back to our VP. The agenda was long. After several minutes, I began losing interest. This wasn't the way to motivate his team, I thought. So I asked him to tell me what he really wanted to say. He thought about it for a moment and said, "Well, this year is shaping up to be the best year in our company's history. We just signed the largest retail agreement in our history and not all of my salespeople know the implications of it, and for most of my sales guys, this will be the most lucrative year of their careers." And with that he not only grabbed my attention but gave his listeners a reason to listen. The agenda slide was out and his new opener was in.

The goal of most presentations is to lead the listener to some sort of action: buying a product, scheduling a follow-up call to learn more, visiting a Web site, investing in a company, or doing whatever it may be. The more memorable the message, the easier it is to act upon.

Make your message memorable by grabbing the attention of your listener right out of the gate. Give them a reason to care!
-----------------------------------------------------------------------------------------
Gallo is a Pleasanton (Calif.)-based corporate presentation coach and former Emmy Award-winning TV journalist. He'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10 Simple Secret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Business Communicators. Visit him online at www.carminegallo.com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社會生活中十二大著名法則

一、 馬太效應
二、 手錶定理
三、 不值得定律
四、 彼得原理
五、 零和遊戲原理
六、 華盛頓合作規律
七、 酒與污水定律
八、 水桶定律
九、 蘑菇管理
十、 奧卡姆剃刀定律
十一、 二八法則
十二、 錢的問題
--------------------------------------------------------------
一、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 0錠。」
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
「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

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
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會一直孤獨下去。
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對 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 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二、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記住尼采的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

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鬱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三、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
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
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
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

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而 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 予定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 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四、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陞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陞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陞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 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 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陞」的企業員工晉陞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

不要把崗位晉陞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有時將一名職工晉陞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游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五、零和遊戲原理
當 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 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

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

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佔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六、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 ,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我 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 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21世紀將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重要 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七、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幾 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 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 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

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 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 掉。如果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 來。

八、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水 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幾個部分,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 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
1、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成功的影響;
3、如果不幸,你正處在這一環節中,你還可以採取有效的方法改進,或者轉職去謀另一份工作。

九、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相 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但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 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而對一個組織而言,一般地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 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從中 盡可能吸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十、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

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

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
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

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十一、二八法則
你所完成的工作裡80%的成果,來自於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換來20%的成果

十二、錢的問題
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

照一般的說法,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面,也撇開了愛錢的心理不談。馬克思說,金錢是「人情的離心力」,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關於金錢的本質、作用和功過,從古到今,人們已經留下了無數精闢深刻的格言和妙語。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面挑逗自己。

金 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泛的,這種影響有時是潛在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類自己創 造的。致富的驅動力並不是起源於生物學上的需要,動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現象。它不能順應基本的目標,不能滿足根本的需求- --的確,「致富」的定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然而這個看起來漫無目標的驅動力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ENG Joke- Spring Fever

  • Spring Fever 春倦症
Four high school boys afflicted with spring fever skipped morning classes. After lunch they reported to the teacher that they had a flat tire.
  • afflicted v. 使苦惱,使受折磨
Much to their relief she smiled and said, "Well, you missed a test today so take seats apart from one another and 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Still smiling, she waited for them to sit down. Then she said: "First Question: Which tire was flat?"